中国抛售美债 当地时间11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最新数据显示,在2025年9月,美债前三大海外债主中,日本增持美国国债,而中国、英国进行了减持。 作为美债前三大海外债主,日本选择增持 89 亿美元,持仓升至 1.189 万亿美元,而中国和英国则纷纷减持,其中中国当月减持 5 亿美元,持仓降至 7005 亿美元,这已经是中国今年第五次减持美债,从 2013 年 1.3 万亿美元的峰值到如今,减持幅度超过 45%。 很多人疑惑,中国为什么要持续抛售美债?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综合了风险规避、资产优化等多重考量的理性选择。 最核心的原因,是美债的 “安全神话” 正在褪色。现在美国的债务规模已经突破 38 万亿美元,短短 9 个月就增加了 2 万亿美元,每年光债务利息支出就超过 1 万亿美元,相当于很多中等国家一年的 GDP 总量。 更让人担忧的是,美国的财政政策越来越不稳定,一边是减税导致财政收入减少,一边是国防、福利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只能靠不断发债 “以债养债”。 这种模式下,美债的违约风险正在上升,就连信用评级都被下调,曾经被视为 “无风险资产” 的美债,如今也成了高风险标的。 专家就指出,美国政府的债务占 GDP 比重已经超过 120%,再加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受政治影响越来越大,美元信用受损严重,持有美债不仅可能面临贬值风险,还可能遭遇收益率波动的损失。 对中国来说,减持美债也是外汇储备 “分散投资” 的必然选择。就像普通人理财不会把所有钱都放进一个篮子,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也需要多元化配置。 中国央行已经连续 12 个月增持黄金,黄金储备已经达到 7409 万盎司,因为黄金不受单边制裁影响,能有效对冲美元资产的风险。 除了黄金,中国还在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现在已有 80 多个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跨境人民币收付额同比增长 14%,数字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也突破了 5000 亿元。 通过减持美债,把资金转向黄金、人民币资产以及 “一带一路” 相关投资,既能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又能提高外汇储备的整体收益和安全性,这是非常务实的资产优化策略。 另外,全球 “去美元化” 趋势和地缘政治风险也让中国不得不未雨绸缪。之前美国曾冻结俄罗斯的美元资产,这给所有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国家敲响了警钟。为了避免未来可能面临的金融制裁风险,降低美债持仓成为重要的风险防控手段。 同时,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也让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信心不足,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引发市场恐慌,美元指数自其上任以来已经下跌超过 10%。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持有大量美债只会让资产面临更大的缩水风险,而减持美债、转向更稳定的资产,正是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有效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减持并不是 “恐慌性抛售”,而是循序渐进的理性调整。从今年的持仓变动就能看出,呈现 “增减持交替、减持为主” 的态势,避免了短期内大规模抛售对市场造成的剧烈冲击。 这种平稳调整的方式,既保证了资产的流动性,又实现了风险的逐步释放,体现了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专业性。 说到底,中国持续减持美债,本质上是对美债风险上升的正常反应,是外汇储备多元化配置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全球金融格局变化的理性选择。 这不是要和美国 “对着干”,而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负责任决策。随着全球货币体系向多极化发展,美债的吸引力还可能进一步下降,而中国的资产配置策略也会更加灵活多元,在保障外汇储备安全的同时,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