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不冤?”河南驻马店,3年前,女子开车时不小心撞到一路人,送医检查后,医生说只

一叶知大事 2025-11-20 11:46:57

“冤不冤?”河南驻马店,3年前,女子开车时不小心撞到一路人,送医检查后,医生说只是轻微碰撞,并无大碍,女子放心了,然而,3年过去,女子微信突然被法院冻结,她这才知道,当初被撞那人把她起诉了,对方还拿出这些年的治疗证明,光住院就住了119天,女子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讹上了。   2025年4月,河南驻马店的李女士像往常一样准备扫码支付早餐费,微信支付却突然提示账户异常,无法完成交易。   反复尝试无果后,她查询账户明细才发现,自己的微信账户已被法院依法冻结。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一头雾水,直到联系法院了解情况,她才得知,这场冻结的源头,是三年前一桩早已“了结”的轻微交通事故——她被当年那个被撞的路人张女士起诉了,对方不仅要求全额赔偿数万元,还拿出了累计119天的住院记录和康复治疗单据。   谁能想到,三年前一次看似顺利的私了,会埋下如此大的隐患。   时间拉回2022年11月4日早晨,李女士驾车上班途中,不慎与行人张女士发生轻微擦碰。   事发后,李女士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停车查看情况,见张女士只是揉了揉腿部,并无明显外伤,仍主动提出带她前往医院做全面检查。   拍片子、做CT,一套完整的检查下来,医生明确告知两人,张女士仅受轻微软组织挫伤,无需用药,回家休息几日便可痊愈。   双方都不想因这点小事耽误时间,在医院门口协商后,李女士通过微信转账给张女士500元作为营养费,两人口头约定“此事就此了结”,随后便各自离去。   在李女士看来,事情已经圆满解决,既尽到了责任,也没有引发更多纠纷,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早已将这场小意外抛到了脑后。   三年间,张女士从未就此事联系过李女士,没有提及身体不适,更没有提出任何追加赔偿的要求。   可就在2025年4月,这份沉寂突然被法院的冻结通知打破。   收到起诉材料时,李女士看着那一沓厚厚的病历单满心困惑:   当年医生明明说无需治疗,怎么会冒出长达119天的住院记录?   这些跨越三年的康复治疗,真的和当年的轻微擦碰有关吗?   带着这些疑问,李女士通过法院联系上了张女士,对方给出的说法是,当年车祸后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后续检查发现是车祸留下的后遗症,这三年一直在四处求医治疗,直到治疗结束才想起索要赔偿。   这样的解释让李女士难以接受,她提出申请第三方司法鉴定,验证这些治疗与当年事故的关联性,可张女士却屡次找借口推脱,一会儿说回老家不便,一会儿称身体不适无法配合,最终导致鉴定机构退回了申请。   法院随后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可张女士态度强硬,明确拒绝调解,坚持要求李女士全额赔偿数万元损失。   调解无果后,案件只能等待法院择日宣判,而李女士的微信支付功能至今仍处于冻结状态,日常购物、缴费都受到了极大影响。   这件事被分享到网上后,迅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不少人对李女士的遭遇表示同情,认为三年未联系、拒绝配合鉴定的行为,难免让人对索赔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从法律角度来看,这场纠纷的核心争议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便是诉讼时效问题,法律规定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之日起计算。   如果张女士的后续治疗确实与当年车祸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诉讼时效可能从最后一次治疗结束时重新起算,并未超过法定期限;   但如果治疗与事故无关,那么三年后才起诉,早已超过时效。   其二是私了的效力界定,由于双方当年仅达成口头约定,没有签订注明“一次性了结”的书面协议,也未明确放弃后续索赔的权利,法院很难直接认定这是终局性解决。   一旦张女士能证明当年存在重大误解,声称不清楚后续可能产生的损害,私了协议的效力就可能被推翻。   其三是证据的合法性与关联性,张女士提交的住院和治疗单据,需要满足真实、合法且与事故相关的要求。   而她无正当理由拒绝配合司法鉴定,根据法律规定,法院可能会推定其主张缺乏事实依据,进而采信李女士的相关诉求。   这件事也给所有车主敲响了警钟,律师提醒,交通事故私了务必谨慎,切勿仅凭口头约定就草率了结。   最好是在交警部门的调解下进行,由交警开具结案证明,同时签订书面协议,明确赔偿金额、责任划分以及“一次性了结、互不追究后续责任”等关键条款。   此外,就医诊断报告、转账记录、沟通记录等所有相关证据,都要妥善保存,避免日后发生纠纷时无据可依。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一叶知大事

一叶知大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