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大学宿舍里,一位女生对着手机屏幕无声落泪——1200元的生活费让她陷入深深的焦虑。光是吃饭就要花掉1000块,水电费、通讯费、交通费,还有女生必需的卫生用品、洗护用品......她在社交平台写道,这样的日子该怎么熬? 这并非个例。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大学生们正掀起一场关于生存成本的集体倾诉。这些刚刚成年的年轻人,站在独立与依赖的夹缝中:有人形容每次开口要生活费都像在乞讨,有人戏称这是尊严税,更有人因为了解家中的经济状况,早早患上了金钱焦虑症。 有人在入学前曾据理力争,终于将生活费从1000元提高到1500元。但现实给了这位准大三学生当头一棒——即便在三线城市的校园里,这笔钱依然捉襟见肘。一份普通午餐就要20元,开学季购置生活用品更是让钱包迅速见底。更让她措手不及的是社团聚餐的隐形消费,人均七八十的AA制让本就紧张的生活费雪上加霜。 而这样既要维持基本生活,又渴望融入校园社交圈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从iPad到单反相机,从游戏机到最新款手机,这些非必需品的消费清单,正在悄悄改写生活费的定义。在这个没有统一标准的青春账单里,每一笔支出都在丈量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