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毛主席到南泥湾视察,王震激动不已特意用烧鸡款待。毛主席吃的非常高兴,

峻辉聊过去 2025-11-19 17:28:09

1943年,毛主席到南泥湾视察,王震激动不已特意用烧鸡款待。毛主席吃的非常高兴,饭后还一脸意犹未尽,把吃剩的鸡架揣进口袋带走了…… 从1939年开始,国民党就开始搞经济封锁,把陕甘宁边区围得水泄不通,粮食、布匹、药品啥的都进不来。加上日军还不时来扫荡,战士们没衣服穿,没油盐吃,就连纸张都缺得慌。中央领导一看,这不行,总不能坐以待毙吧。毛主席他们就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起初是小打小闹,毛主席自己在窑洞边上种点菜,周恩来学着纺纱,朱德到处捡粪当肥料用。这些事虽说有点效果,可边区土地瘠薄,人又多,几万人张嘴等着吃饭,靠这些远远不够。朱德总司令琢磨了好一阵子,1940年他亲自带人四处转悠,找合适的地方开荒。终于看中了南泥湾,那地方在延安东南边四十多公里,是一条狭长的山谷。本来是片荒野,荆棘丛生,沼泽遍地,还有野兽出没,水里带毒,人根本没法待。可朱德觉得土壤肥,搞好了能出粮食,就拍板定下来了。 1941年春,王震带着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开拔到南泥湾。刚到时,大家一看那光景,心都凉了半截。只有一套衣服、一把镢头、一支枪,粮食也少得可怜。没房子,就砍树枝搭窝棚,四面透风,下雨漏水,晚上还得防野兽钻进来。吃饭呢?挖野菜、捉野鸡、捕鱼,混着杂粮凑合。工具不够用,就捡废铁和弹片自己打镢头、锄头。盐醋这些调料,得砍树烧炭去换。纸用树皮做,笔用炭末,灯油拿松子榨。条件差成这样,战士们也没抱怨,一个个争着干活。旅里还定规矩,不能早到晚退,免得累坏身子。慢慢地,南泥湾变了样。先是开出地,种上庄稼,高粱、谷子长得壮实。后来又养猪羊鸡鸭,还办起小工厂,做肥皂、毛巾、衣服啥的。短短两年多,南泥湾从荒地变成陕北的江南,粮食自给有余,还能支援前线。战士们体重平均涨了十斤,没人得营养不良的病。这么大的变化,全靠大家咬牙坚持。 到了1943年秋,南泥湾丰收的消息传到延安,毛主席决定亲自去看看。10月26日,他带着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彭德怀这些人,从延安出发。路上毛主席下车走着瞧,边看边问战士们的情况。到了南泥湾,他先去田里转悠,看稻田绿油油的,感慨这来之不易。三年前还是烂泥滩,现在到处是庄稼地、畜圈、工厂。他挨个走访,种地的、养猪的、做饭的,全都问了个遍。战士们汇报产量,毛主席点头,说这体现了自力更生精神。还去看了炮兵团的操练,战士们推炮上坡,调整位置,开火后山谷里回荡声响。毛主席鼓掌,说生产和训练两不误,好样的。 视察持续了好几天,毛主席几乎没歇着。到处走,到窑洞里看纺织样品,摸布料,问纺纱的事。战士们演示纺车转动,他仔细看。还去金盆湾,看渠道灌溉,捡土揉捏,了解工作量。展室里堆着谷穗、土豆,他用秤称重量,调整位置确认。兵工厂机器响着,他看工人打磨铁件,问原料从哪儿来,得知是废弹片回收的。整个过程,毛主席强调困难能克服,大家动手就行。现在没外援,将来也要靠自己。战士们听了,干劲更大。南泥湾的生产经验,很快就推广到其他地方,边区整体情况好转。 10月30日早上,毛主席他们准备回延安。走了一段,到陶宝峪炮兵团时,王震安排午饭。炊事班用自家养的两只大公鸡,加山野香草烧了锅。桌上摆高粱饭、南瓜、窝头、蔬菜,两只烧鸡金黄诱人。那年代,物资匮乏,这饭算丰盛了。毛主席坐下,先问王震,战士们平时吃得上肉吗?王震说,有标准,每周猪肉四两,每月鸡或羊半斤,过节管够。毛主席这才放心,吃起鸡肉来。先夹鸡胸,尝汤汁,对周恩来说本地鸡味实诚。饭吃得尽兴,盘子见底,只剩鸡骨和半只鸡。饭后,毛主席捡鸡骨,用手帕包,塞进上衣口袋。王震问干啥,毛主席说骨头还有油,带回熬汤,能喝两次。宋承志见状,把剩半只鸡包好,放毛主席另一口袋。江青拿相机拍了张照,照片上口袋鼓鼓的。这事后来传开,叫口袋烧鸡。 毛主席这举动,不是随便的。那时日军还没赶走,全国老百姓不少还饿肚子。即使南泥湾条件改善了,也得节约。带鸡架回去熬汤,就是提醒大家别浪费。战士们学着样,避免扔食物残渣。节约风气传到延安和其他区,部队调整配给,强调资源利用。年底,南泥湾经验总结成报告,设部队自给七成目标。这事影响干部作风,比如拒绝特殊待遇。南泥湾开发,不仅解决当时难题,还为后来解放战争后勤打基础。三五九旅事迹,成了艰苦奋斗的样板。王震他们后来去新疆,继续开荒,精神传下去。毛主席视察这趟,鼓舞大家,南泥湾从荒谷变粮仓,靠的就是不服输。

0 阅读:183

猜你喜欢

峻辉聊过去

峻辉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