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北京发现了大太监李莲英之墓,当考古人员揭开棺材后,正准备抬起李莲英的尸骨,结果却被吓得浑身发麻,不久,因为棺椁中的一条辫子,揭开了李莲英的死因之谜。 . 北京海淀扩建施工时,工人挖到一块带着残字的石碑。当地文物部门到场确认后,发觉碑文指向清宫权势极大的总管太监李莲英。考古队迅速展开发,没想到棺盖掀开瞬间,墓室里的景象把在场几个人都震住了。 棺内只见一颗完整的头颅被放在绸缎中央,下方却空空如也。考古人员一度以为是盗墓造成的破坏,但翻开棺底的绸褶后,却发现棺内没有任何撕扯痕迹,像是头颅本就被单独放入。 就在众人反复确认时,一条被整齐盘好的辫子从头颅一侧露出。辫尾缠着细金丝,上面刻的微小字迹在灯光下闪出痕影。 领队把金丝轻轻擦亮,几行刻字终于显现出来。文字内容简短,却意味惊人——“饮食中毒”“痛腹多日”“肢体碎弃”几字清晰可辨,像是临死前匆匆留下的记录。这条辫子顿时成了整座墓里最关键的线索,它暗示李莲英的死并非外界所说的“病故离世”。 考古队把墓室其他遗留物品逐件清理。角落散着玉制器物与瓷瓶碎片,辨认工艺后,都属于清宫内务府的制作标准,尤其是几件扳指与金簪,与晚清宫廷档案中太监总管常用物件一致。墓道里无新痕,墓顶也未受雨水渗漏,说明墓室几乎未被扰动。 这件事一经整理,研究者重新比对晚清档案。李莲英在1908年慈禧去世前一直掌管内务总管事务,权力巨大。他死于1908年12月,官方呈报为“暴病”。但民间曾有传闻,说他在慈禧之后活得太久,引起宫中权力更迭中的敌对。也有旧档提到他死前离宫隐居,身边仆役寥寥。 这些零碎记录与墓室情况重合:死因突然、下葬仓促,甚至可能伴随报复心态。 调查继续深入,一本旧家谱中提到李家后人只领到一口空棺,棺内并无遗体,只说“枭首者,不能全归”。这一线索与棺内只存头颅对得上。晚清动荡,宫廷内部权力纷争激烈,李莲英长期掌权,得罪的人众多。慈禧去世后,新掌权者清理太监势力,他成了最敏感的对象。 整座墓发掘完毕,陪葬物被送往实验室检测,头颅则放入独立玻璃箱。辫子上的刻字进一步放大影像后,几处模糊字迹显得更清楚,均围绕“毒”“痛”“废弃”。这些短字虽不足以形成完整叙述,却已能构成合理指向——李莲英极可能死于投毒,死后尸体遭处理,头颅被单独保存下葬。 1966年的发掘,让一段被遮掩半世纪的历史重新露出痕迹。那条刻字的辫子,不仅指向了李莲英的死因,更让晚清宫廷权力的暗涌重新浮上台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