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垂直管理体制:现代财政制度的必然选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当前,我国财政改革正处在深水区,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着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基层财政运行风险等多重挑战。在湖南省隆回县,通过“四维统筹”突破传统行政管理壁垒,三年内停缓调撤政府投资项目55个,压减投资规模63.73亿元,收回盘活各类沉淀资金3.65亿元。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当前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而实行财政垂直管理体制,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所在。01 改革背景:财政管理面临的时代挑战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经过多年改革,虽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基层财政运行风险、区域财力不平衡、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四川省在财税体制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山西省在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后,省级对共同财政事权的支出分担比例从48.4%提高到55.1%,有效减轻了市县财政负担。同时,湖南省隆回县的实践表明,通过深化零基预算改革,能够有效打破部门壁垒,精简归并方向相同、性质相近项目。这些改革尝试为财政垂直管理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也反映出当前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的迫切需求。02 必要性与紧迫性:垂直管理的内在逻辑财政垂直管理体制的必要性源于多方面因素,其核心在于解决当前财政管理的碎片化和低效率问题。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是首要考量。黑龙江省在财政科学管理试点中,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设定为不低于30%。这种统筹能力在垂直管理体制下将得到进一步加强。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尤为紧迫。安徽省在财政科学管理试点方案中强调要“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开发上线“三保”模块,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垂直管理体制能够建立更有效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基层财政运行风险。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必不可少。山东省在推进财政科学管理的意见中指出,要“深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完善引导基金、财政贴息、担保补助等财金联动政策。垂直管理体制有助于打通宏观调控的“最后一公里”,确保财政政策在各级政府的执行效果。03 实践基础:改革试点的经验借鉴近年来,各地开展的财政管理改革试点工作,为推行财政垂直管理体制积累了宝贵经验。零基预算改革打破支出固化。从安徽省的实践来看,其通过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健全支出政策管理机制,全面整合重塑预算项目,完善预算分类保障制度。乌兰察布市则以“项目从零开始、预算按效安排、执行动态优化”三大原则为核心,系统构建“零基预算+绩效闭环”的新型财政资源配置机制。省直管县体制提高管理效率。山西省全面深化省直管县(市)财政管理改革,将6个县(市)纳入体制管理型省直管县(市),其余85个建制县(市)全部纳入资金管理型省直管县(市)范围。这种做法有效提高了财政管理效率,为垂直管理体制提供了实践范本。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结果导向。乌兰察布市构建了以“四维定位、六全路径、四链闭环”为核心的“大绩效”管理体系,推动财政管理从“投入控制”向“结果导向”转变。四川省则提出推动绩效监督地方立法,固化改革成果。这些举措为垂直管理体制下的绩效管理提供了参考。04 可行路径:垂直管理的实施框架基于各地试点经验,财政垂直管理体制的实施路径已逐渐清晰。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安徽省在推进财政数字化建设中,计划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强化对零基预算改革的支撑,加快专项业务系统整合优化。黑龙江省则致力于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转移支付监控功能,扩大监管范围。这些措施为垂直管理提供了技术可行性。健全财政资源统筹机制。黑龙江省提出了“全要素统筹财政资源行动”,包括完善“四本预算”统筹机制、财政收入统筹机制、财源税源培育机制等。山东省则强调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政府性资源统筹管理。这些经验可直接应用于垂直管理体制。完善政府间财政关系框架。山西省在改革中清晰界定了省以下各级财政承担的支出责任,将全省117个县级行政区域分为5档,省级负担比例从50%到65%。山东省则致力于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财政事权,建立分级财政事权项目清单。这些实践为垂直管理体制下政府间财政关系设计提供了参考。从山东到黑龙江,从山西到安徽,各地正在推进的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已为垂直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就像安徽省在财政科学管理试点方案中提出的目标——到2026年“基本完成试点任务,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的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和法治化水平”。财政垂直管理体制不是简单的权力上收,而是构建一个既有集中统一又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现代财政治理体系。它将成为中国在复杂经济形势下保持财政可持续性和政策执行力的关键制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