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巴基斯坦规划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突然宣布了:承认没有把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用好,因治理不善和内耗,项目停滞带来损失与机会流失。 要知道这个经济走廊对巴基斯坦来说,本该是改变命运的“黄金通道”,从2013年启动那天起,中国就实打实投了真金白银,帮着建港口、修公路、架电网、盖电厂,目的就是让巴基斯坦有更便利的交通、更稳定的能源,能把自己的棉花、水果这些好东西运出去,也能吸引各国商人来投资建厂,让老百姓有活干、有钱赚。 可这么好的事儿,偏偏就被治理上的糊涂账和内部的无休止纷争给耽误了,实在让人可惜。 先说说这个“治理不善”到底有多离谱。巴基斯坦的政府换届太频繁,有时候几年就换一任总理,新领导上台往往不买旧领导的账,之前定好的走廊项目规划说改就改,甚至直接搁置。 就拿瓜达尔港来说,这个港口是走廊的核心,中国帮着挖深了航道、建好了码头,本来能成为南亚的物流枢纽,结果巴基斯坦这边负责配套的公路修修停停。 原来的规划是修一条快速路把港口和内陆的工业区连起来,货运车半天就能到,可换了一任地方官,觉得路线不对,非要重新勘测设计,这一改就是一年多,施工队拿着设备在工地上晒太阳,建好的码头只能停着空船。 更让人头疼的是部门之间互相踢皮球,建一个电厂需要环保、能源、土地好几个部门审批,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规矩,材料交上去要么石沉大海,要么打回来让补无关紧要的手续。 有个中国企业负责的水电站项目,光环评报告就来回改了八次,等所有手续办下来,比原定开工时间晚了整整两年,建材价格涨了不少,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还有些地方官员把项目资金当成了“肥肉”,明明该给施工队的工程款,层层克扣,到最后真正用在工地上的钱连一半都不到,导致工程质量缩水,有的公路刚修好就出现裂缝,不得不返工。 比治理不善更伤元气的是“内耗”,巴基斯坦内部的那些纷争就像一盘散沙,根本拧不成一股绳。最突出的就是地方和中央的矛盾,走廊项目要经过旁遮普、信德、俾路支好几个省,每个省都想多占好处。 旁遮普省因为经济基础好,就想把大部分工厂和物流中心都建在自己地盘,不愿意把资源分给其他省份;俾路支省又觉得自己是港口所在地,好处都被旁遮普省占了,就故意在项目配套上不配合,甚至煽动当地部落阻挠施工。 有一次,连接瓜达尔港的输油管道要经过俾路支省的一个部落区域,部落首领觉得政府没给足够的补偿,就带着人把施工用的钢管给拦了下来,双方僵持了三个多月,最后还是中国企业出面协调,给当地修了学校和医院才解决问题。 党派之间的斗争就更没底线了,执政党推进的走廊项目,反对党不管好坏都要反对,哪怕这个项目能给当地带来上千个就业岗位,反对党也会煽动民众说项目“出卖国家利益”,甚至制造谣言说中国企业“掠夺资源”。 之前有个公路项目,因为反对党在议会里阻挠预算审批,导致工程停了半年,工地上的农民工没活干,只能回家啃老,不少家庭因此陷入困境。 这种治理混乱和内部纷争带来的损失,是真金白银的流失,更是发展机会的错过。从经济上来说,很多项目停滞导致投资成本大幅增加,原本预算10亿美元的电厂,因为反复停工,最后花了13亿美元才建成,这些多出来的成本都得巴基斯坦自己承担,本来就紧张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 从长远来看,巴基斯坦本来能借着走廊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更多国际企业投资,比如纺织厂、水果加工厂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既能解决就业,又能把本地产品加工后卖个好价钱,可现在项目停滞,国际投资者都不敢来,生怕自己的钱打了水漂。 对比周边国家,孟加拉国就是靠着吸引外资建工厂,这些年经济发展得不错,巴基斯坦本来有更好的条件,却因为自己的问题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其实中国这边一直很给力,不仅出钱出技术,还派了不少专家去巴基斯坦帮忙,光是技术人员就去了好几千人,手把手教当地工人操作设备、管理项目。 为了保障项目安全,巴基斯坦军方还专门成立了部门,增派了军队驻守在走廊沿线,就是怕恐怖分子搞破坏。可这些外部的支持,终究抵不过内部的问题。现在规划部长站出来承认问题,其实是件好事,至少说明巴基斯坦终于正视了自己的毛病。 要想把走廊用好,首先得把治理的漏洞补上,政府换届不能随便改规划,部门之间得明确责任,该谁管的事就得管到底,不能再互相推托。 更重要的是要停止内耗,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不管是哪个党派,都得明白走廊项目是为了全巴基斯坦人的利益,不是某一方的“私产”,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