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我想将本周定义为“严重失衡的一周”。 这失衡可不是小打小闹,是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秩序的双重跑偏!2025年11月10日刚开盘,纽约原油期货直接冲破95美元/桶,比上周暴涨12%,而欧洲天然气现货价格更是单日跳涨18%,德国工业用电价格创下三年来新高——这背后全是大国博弈的后遗症,普通老百姓跟着买单,你说冤不冤? 欧洲的日子简直没法过了!一边喊着要减少对俄能源依赖,一边却发现自己离不开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2025年三季度欧盟从俄进口天然气占比仍有28%,比去年还高了3个百分点。德国宝马集团上周关闭了慕尼黑的一条生产线,原因是天然气价格太贵,炼钢成本飙升50%,工人被迫轮休;法国巴黎的面包店纷纷涨价,一根法棍从1.2欧元涨到1.8欧元,老板对着镜头吐槽:“能源成本占比从15%涨到32%,不涨价就得倒闭!” 这哪是能源危机,分明是被自己的“政治正确”绑架了! 美国倒是赚得盆满钵满!上周公布的财报显示,埃克森美孚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47%,雪佛龙更是暴涨62%,他们一边向欧洲兜售高价液化天然气,一边限制国内原油出口,硬生生把全球油价炒成了“投机游戏”。拜登政府嘴上喊着“要稳定能源市场”,转头就批准了阿拉斯加新的石油开采项目,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操作,把“双重标准”玩得明明白白! 你们觉得这种“损人利己”的失衡能持续多久? 发展中国家更是被架在火上烤!印度尼西亚上周宣布暂停棕榈油出口,因为国内食用油价格上涨30%,民众抗议不断;肯尼亚的电力公司直接实施“限电令”,每天停电4小时,工厂停工、超市关门,普通家庭连冰箱都不敢开。这些国家没参与地缘博弈,却要承受能源涨价、粮食短缺的后果,全球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何在? 你身边有没有感受到这种连锁反应带来的影响? 这背后藏着三个关键知识点,看懂就明白失衡的根源!第一是“能源武器化”,某些国家把能源当作地缘政治工具,通过制裁、禁运人为扭曲市场,违背了能源贸易的市场化原则;第二是“供应链区域化陷阱”,欧洲盲目推动供应链“去俄化”,却没建立替代体系,导致物流成本激增3倍;第三是“全球治理失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能源转型基金,发达国家承诺的1000亿美元援助至今没兑现,发展中国家根本没能力应对能源危机。 这种失衡本质上是“大国利益优先”压倒了“全球共同发展”。美国为了巩固霸权,拉着盟友搞阵营对立,把能源、科技都变成博弈筹码;欧洲为了紧跟美国,牺牲了自身经济利益,却没换来想要的“安全”;而发展中国家只能在夹缝中求生,这种局面早该被打破! 真正的平衡从来不是单方面妥协,而是尊重各国发展权、遵循市场规律、摒弃零和博弈。如果大国继续把自身利益凌驾于全球利益之上,这种失衡只会越演越烈,最终没人能独善其身。 你们觉得谁该为这种失衡负责?又该如何打破这种困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