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个微头条做了点股市金融的科普,结果被怼为“视资本为洪水猛兽”。 上一个微头条做了点股市金融的科普,结果被怼为“视资本为洪水猛兽”。 真的气笑了!我明明是拿去年某妖股连续10个跌停的案例,提醒散户别盲目追高、别碰超过3倍的融资杠杆,还特意强调“资本不是敌人,逐利是天性,但普通人得给风险装个‘安全阀’”,结果评论区直接炸了锅!有个ID带“私募顾问”后缀的网友,上来就怼“你这是典型的反资本思维,不懂现代金融运作逻辑”,还有人跟着起哄“合着不让我们跟着资本喝汤?”“怕不是自己没赚到钱就酸葡萄”,最离谱的是有人截了我“资本逐利性可能导致割韭菜”的片段,配文“劝大家远离股市,这博主居心不良”,这断章取义的本事,不去做营销号都屈才了! 说真的,做金融科普最怕遇到这种“二极管思维”——要么把资本捧上天,觉得跟着资本就能躺赚;要么把资本踩在脚下,觉得所有资本都是来割韭菜的,而我恰恰想讲的是中间态!资本本身就是个中性工具,就像一把菜刀,能切菜做饭也能伤人,我的科普核心就是教大家“怎么用刀不割手”,结果被硬生生曲解成“不让大家用刀”,这逻辑也是没谁了!这里必须说个专业知识点:风险收益对称原则,这是金融圈的底层常识,高收益必然绑定高风险,那些喊着“零风险月赚20%”的,要么是庞氏骗局,要么藏着你没看到的隐性成本,去年某地爆雷的虚拟币资金盘,不就是利用大家“贪高收益”的心理,卷走了无数老人的养老钱? 我当时还特意举了个身边发小的真实案例,他2022年跟风加5倍杠杆炒新能源股,一开始赚了15%就飘了,觉得资本就是“提款机”,连公司财报都没看就加仓,结果股价回调不到20%,直接被券商强制平仓,不仅赚的全吐回去,还亏了本金的60%,到现在都不敢碰杠杆。我讲这个不是说新能源股不好,也不是否定杠杆工具,而是想普及杠杆率警戒线——A股散户没有专业的风险对冲工具,合理杠杆率不该超过1倍,超过3倍就相当于裸奔,一旦市场变脸,连补保证金的时间都没有。可那些怼我的人,根本不管这些细节,只抓住“别碰高杠杆”就认定我“反资本”,这不是认知偏差,这是故意装睡! 还有人说我“视资本为洪水猛兽”,拜托!我在科普里明确说过,资本是市场经济的血液,没有资本的支持,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法融资扩产,很多新兴产业也没法落地,比如现在的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哪个离得开资本的持续投入?但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它不会主动“照顾”散户,这时候就需要信息披露制度来兜底——上市公司必须及时、准确公开财务数据、重大合同、潜在风险,这是散户判断公司价值的基础,可现实中多少公司玩“财务洗澡”“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套路,把散户蒙在鼓里?我科普这些,是想让大家学会用制度保护自己,而不是盲目相信“资本会带你飞”,这怎么就成了“反资本”了?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科普被断章取义”的糟心事?明明是好心提醒,结果被人扣上莫须有的帽子?还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你觉得现在给普通散户做金融科普,最该重点讲清楚哪些知识点?是风险防控,还是投资技巧? 那些怼我的人里,我猜有一部分是真的不懂金融常识,把“提示风险”当成了“否定机会”;还有一部分可能是利益相关者,他们希望散户保持“盲目乐观”,这样才能方便收割。资本本身没问题,有问题的是那些利用信息差、操纵市场、收割散户的不良资本行为,而科普的意义,就是戳破这些套路,让普通投资者能看清真相,而不是被情绪和话术带偏。 我见过太多散户因为不懂风险,把养老钱、救命钱投进股市,最后因为一次黑天鹅事件就血本无归,那种绝望真的让人揪心。所以我始终觉得,金融科普不能只画“赚钱的大饼”,更要把“风险的坑”指出来,这不是“视资本为洪水猛兽”,这是对每一个信任你的读者负责。 你身边有没有散户因为忽视风险而亏大钱的真实案例?你觉得金融科普者该如何平衡“讲收益”和“提风险”的比例? 真正成熟的投资者,从来不会把资本当成“救世主”,也不会当成“洪水猛兽”,而是把它当成一个需要敬畏、需要深入了解的工具。科普的本质,是传递常识、消除信息差,而不是站队、贴标签。那些动不动就扣帽子的人,要么是自己没搞懂核心逻辑,要么是不想让别人搞懂,毕竟散户越清醒,不良资本收割的难度就越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