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陪老公钓鱼,偶遇一个挖红薯的阿姨,阿姨问我要红薯叶不,随便拉不要钱,反正红薯挖了,红薯叶也不要了。 阿姨这么热情,所以我也就不客气啦,哈哈哈,于是就拉了一大把红薯叶。 刚看到阿姨的时候,她正蹲在田埂上把红薯叶里的碎土拍掉,我就瞅见阿姨手上的手套磨破了个洞,露出的指关节又红又糙,忍不住问她这三亩红薯是不是全靠老两口打理。 阿姨直起身揉了揉腰,说老伴前阵子腰扭了,这几天地里的活基本她一个人扛,从早上五点多就来挖,挖到晌午才敢歇会儿。 “孩子在深圳打工,房租贵,一年也寄不回多少钱,地里的活不敢停,停了连买化肥的钱都没处来,”阿姨说着,从口袋里摸出个皱巴巴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半个凉馒头,“中午就啃这个,省得来回跑耽误时间。” 我捏着手里的红薯叶,突然想起超市里标价1.8元一斤的红薯,忍不住跟阿姨算:“三亩地收五千多斤,一斤三毛五,总共也才一千八百多块,您这忙活大半年,也太不划算啦。” 阿姨却笑着摆手,说去年雨水多,红薯烂了一半,今年能卖上这个价已经知足了,“收红薯的要拉去镇上加工成淀粉,还要雇人挑拣,他们也赚个辛苦钱,咱不能跟人家讨价还价。” 她还说,挖出来的红薯要先在地里晒两天,把表皮的泥晒干,收的人才愿意要,要是碰着下雨天,还得连夜搬到棚里,生怕受潮坏了。 老公在不远处喊我,说钓了两条小鲫鱼,够晚上熬汤了。 阿姨听见了,凑过去看了眼鱼桶,说“这野生鲫鱼鲜得很,熬汤的时候扔点红薯叶,解腻又提鲜”。我笑着说回去就试试,临走时阿姨又往我手里塞了两把红薯叶,说“多拿点,这叶子嫩,炒着吃也好吃,咱自己种的,没打药,放心吃”。 回头看的时候,阿姨已经又弯下腰,把掉在地上的小个红薯捡起来,放进旁边一个旧布袋里——她说那些小的收的人不要,带回家给老伴熬粥喝,不浪费。 晚上熬鱼汤的时候,我把红薯叶洗净切碎丢进去,叶子一煮就软,飘着股淡淡的清甜味。老公喝了两碗汤,说这红薯叶比菜市场买的好吃,我没说话,只想起阿姨手背的泥、磨破的手套,还有她提起红薯价格时没半点抱怨的样子。 其实哪是红薯叶好吃,是那叶子里带着地里的土气,还有阿姨没说出口的实在——她把自己种的东西当宝贝,也把陌生人的客气当真心,连一把不值钱的菜叶子,都给得敞亮。 生活里的暖,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就是田埂上一句随口的闲聊,一把不要钱的红薯叶,还有一个农民对劳动最朴素的珍视。那些藏在皱纹里的笑容,比任何精致的包装都动人,因为那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带着最本真的善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