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一个62岁的中国老人访美,几个中情局探员突然找到了他,出示证件后,说:“我们愿提供10万美元年薪,请你留在美国!”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9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举办的一场密码学年会上,发生了一件看似平常却影响深远的小事。 曾肯成教授在会议休息期间与几位美国同行闲聊时,随口指出了当时美国商用密码标准中存在的一个技术漏洞。 这位62岁的中国学者说话时语气平和,却让在场的美国专家们暗自吃惊。 曾肯成当时是应路易斯安那大学邀请赴美进行学术交流的访问学者。 他个子不高,衣着朴素,戴着一副老式眼镜,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中国老知识分子。 谁也想不到,这个看似平凡的老人,是中国密码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美国国家安全局很快注意到了这个不起眼的中国教授。 他们调阅了曾肯成的档案,发现这个老人来头不小。 1927年出生于湖南双峰县,与晚清名臣曾国藩同属曾氏家族。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后赴苏联莫斯科大学深造。 归国后一直在中国科技大学从事数学和密码学研究,是中国最早的密码学专家之一。 更让美方感兴趣的是,曾肯成在密码学领域有着独到建树。 他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自发组织"电子密钥研究小组",专门研究流密码理论。 80年代初,他带领团队攻克了非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这一密码学核心难题。 这项技术对军用密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美方意识到,这位中国老人脑子里装着价值连城的密码学知识。 如果能将他招揽至麾下,对美国的密码技术发展将是个巨大助力。 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招募行动悄然展开。 第一次试探来得很有技巧。 1989年10月,两名自称是FBI的官员拜访了曾肯成在校外租住的公寓。 他们态度客气,表示对曾肯成的学术成就十分钦佩,希望邀请他参与一些"学术交流项目"。 谈话中,他们不经意地提到,如果曾肯成愿意留在美国,可以为他提供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曾肯成立即明白了对方的真实意图。 他委婉而坚定地表示,学术交流可以,但涉及密码学的研究必须遵守中国的相关规定。 第一次接触就这样不欢而散。 但美方没有放弃。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各式各样的说客接踵而至。 有时是大学负责人,以高薪教职为诱饵,有时是研究机构代表,许诺提供顶尖的实验条件。 甚至还有华人学者前来打"乡情牌"。 他们开出的价码一次比一次诱人:年薪十万美金、豪华住宅、终身教职...... 最让曾肯成揪心的是,美方竟然掌握了他女儿的病情。 他女儿患有严重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国内治疗多年效果不佳。 这次带女儿来美,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 美方精准地抓住这个软肋,承诺可以安排全美最好的医疗机构为他女儿治疗。 面对这样的条件,要说完全没有动摇是不真实的。 曾肯成确实为女儿的病情忧心忡忡。 但每次动摇时,他都会想起自己回国的初心。 1958年,他在苏联完成学业后,原本有机会前往华沙继续深造,却毅然选择回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如今,他更不能在关键时刻背弃祖国。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90年初。 美方的招募行动开始升级,从利诱转向施压。 曾肯成发现自己开始受到监视,电话也出现异常杂音。 更让他不安的是,对方开始明确要求他提供中国密码学研究的相关情报。 曾肯成意识到事态严重性。 他趁一次外出购物的机会,悄悄联系了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 领事馆工作人员听取汇报后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程序。 与此同时,曾肯成继续与美方周旋,假装还在考虑他们的条件,为回国争取时间。 1991年1月,在总领事馆的精心安排下,曾肯成带着家人悄然登上了回国的航班。 当飞机起飞时,他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美国土地,长长舒了一口气。 回国后,曾肯成将这段经历详细向组织作了汇报。 令他欣慰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他始终守住了底线,没有泄露任何国家机密。 组织对他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肯定。 更让曾肯成欣慰的是,在国内专家的精心治疗下,女儿的病情逐渐好转。 虽然没有美国承诺的顶尖医疗条件,但祖国的医生同样以高超的医术守护了他的家人。 此后,曾肯成继续在密码学领域辛勤耕耘。 他参与创建的DCS实验室后来发展成为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中国密码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1992年,他主持的密码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晚年的曾肯成过着简朴的生活,依然保持着对密码学研究的热情。 2004年在北京逝世时,他的遗物中保存着当年美国特工的名片,背面有他亲笔写下的"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字样。 主要信源:(新浪财经——美国中情局开出百万年薪邀请中国老人,老人回应仅5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