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后,孙殿英趁机吞并各路土匪和败兵,扩充势力,兵力一度膨胀到6万人。 孙殿英在太原写下投降文书时沉默很久,他明白这一笔落下,自己多年拉扯出来的队伍已再无可能恢复。外人只看到他兵败如山倒,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几个月前他还指望靠一场硬仗在西北站稳脚跟,而那场仗正是后来被称为“四马拒孙”的冲突。 事情开始于他从察哈尔向西移动的那段时间。他听到蒋介石要委派他去青海负责屯垦时,立刻意识到那是一条自救的道路。察哈尔没有固定地盘,他日常靠收编散兵与土匪扩张,队伍虽多,却缺乏根基。他对身边人说:“只要有块地方,我就能重新站住。” 青海及周边原由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掌握。他们得知孙殿英要率大军进驻,当即召开地方会议,明确表示绝不让其插足。他们担心孙军进入西北会扰乱数十年形成的地缘结构,也不愿让一个名声混乱的武装在自己眼前盘踞。此时的孙殿英仍认为靠兵力可强行推开局面,他对部下说:“只要试一试,说不定能成。” 1934年初,他率兵进入宁夏方向,刚刚开始布阵,就接到马家军的反击。双方在石嘴山、银川等地交错作战,足足拖了两个多月。孙殿英的部队人数虽多,但作战组织混乱,内部缺乏协调,战场上被马家军不断压着走。 有些地方刚占住不久就被迅速夺回,指挥官反复调度也无法把战线稳住。蒋介石对这支部队失去耐心。他停止发放军费,并发电让孙殿英接受部队裁减。这份命令对孙殿英而言几乎等同于宣布废弃。 他的部队立刻出现溃散,大批人选择投降马家军。有的团连夜离队,有的干脆向周边驻军交出武器。几万人兵力在短时间内缩减得几乎不成建制。 阎锡山得知孙殿英的处境后,从山西出兵阻断其退路。孙殿英原想撤回华北再谋重新组织,却在途中被迫解散。残余部队被晋绥军收缴,随后运至江西修路。看着队伍不断减少,他终于意识到已经无力经营局势,于三月底选择向阎锡山投降。 这场冲突对宁夏造成破坏。大量地方劳力被征用修筑工事,耕地荒废。战乱中百姓被迫离村避祸,许多家庭无法重建生计。地方官员统计受灾人数极多,许多区域多年后仍没完全恢复。 至于孙殿英为何走到这一步,与他早年行事有关。他自北伐以来不断更换立场,先后靠近多方势力,利用局势扩大自身力量。他长期依赖收编而非稳固基础,导致其部队规模虽大,却缺乏稳定性。抗战前后,各路势力变化频繁,他希望通过西进重新获得发展空间,却在西北遇到远比预想更坚定的对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