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蒋介石先是在蒋桂战争中打败桂系,逼得李宗仁、白崇禧出国。后又收买冯玉祥手下韩复榘、石友三,严重削弱冯系西北军实力。接下来,下一个“裁军削藩”的对象就轮到晋系的阎锡山了。 阎锡山在太原宣布就任陆海空军总司令时,有人悄声问他:“真要把兵带到中原?”他只是简短回了一句:“事到此地,没有退路。”这句简单的话,为接下来那场席卷河南、山东等地的大规模冲突埋下伏笔,而这场冲突要追溯到前一年蒋介石的军事布局。 蒋桂战争刚结束时,蒋介石的态度变得强硬。他在逼退李宗仁、白崇禧后,立即开始处理西北军的问题。冯玉祥麾下的韩复榘与石友三,被蒋介石以各种方式拉拢离心。西北军的力量随之削弱。阎锡山对此看在眼里,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成为新的目标。 从1929年底开始,蒋介石与阎锡山之间的电报往来愈发频繁。阎锡山在太原表示若要稳定局势,蒋介石应主动离开权力中心,同时愿意与之一起退让,由第三方组织政府。他提出汪精卫作为合适的调停人选。蒋介石回电中接受部分要求,却坚决反对汪精卫主导。他还提出拨给巨额经费,希望阎锡山转变态度。 阎锡山收到经费后,对外宣称支持中央政令,却刻意避免提及蒋介石本人。他深知局势复杂,蒋桂战争造成的战力消耗,让蒋介石更渴望主导全国,而裁军计划又直接触动晋系利益。他与身边幕僚商议,认为继续犹豫只会让晋军被逐步压缩。 1930年初,局势开始明朗。蒋介石控制的党中央发布决议,指责阎锡山联合武装力量,引发动荡,要求对其采取制裁措施。消息传到太原后,各地反蒋军阀纷纷赶来与阎锡山商谈。他们一致认为若不主动行动,未来各自势力都会逐个受到打击。 阎锡山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提到:“若无明确态度,只能任人裁决。”他当场提出组织力量反击,冯玉祥与李宗仁则愿意协助。这些势力迅速在河南方向集结,部队数量达到数十万规模。 蒋介石得知后,立即反制。他宣布撤销阎锡山党籍,并责成部队将其逮捕。他在南京举行誓师典礼,指责阎、冯两方破坏统一。 军队调动完成后,大规模冲突于5月正式开启。河南、山东、安徽、湖南等地成为主要战场,参战部队超过一百三十万,各集团不断调兵遣将。阎锡山与蒋介石、冯玉祥与李宗仁的力量交错推进,使战线不断变化。 这场被后世称为中原大战的冲突,源头在蒋介石逐步推进的“削藩”计划。蒋桂战争的胜利让他迅速加强中央权力,随即收缩地方军阀势力。冯玉祥系被分化后,晋系成为必然目标。阎锡山多年经营山西,自视根基稳固,在感受到实际威胁后选择联合其他势力反击。 阎锡山性格谨慎,又善于积累地方力量。他在山西施行多年财政与军事管理制度,使晋军独立性较强。蒋介石长期对其保持戒备。裁军计划直接压缩阎锡山的实力,他担心一旦同意,晋系未来将被完全边缘化。 蒋介石则认为若不统一军事指挥权,局面难以稳定。他在击败桂系与瓦解西北军后,自然把目光转向晋系。一系列政治与军事动作,让矛盾不断加深,中原大战由此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