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发起了对2036年奥运会的第四次申办,听说这次因为申请的国家不多,奥委会有极大可能把2036的奥运会举办权给印度。 印度对奥运会的执念,那真是比追剧还上头,早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前,印度就凑热闹申请过,结果因为场馆破、组织乱,直接被淘汰;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印度又去试了一把,结果被雅典的“历史底蕴”秒成渣。 2007年,印度卷土重来,结果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筹备得一塌糊涂,场馆漏水、厕所脏得没法用,运动员住进去都吐槽“像住垃圾场”,国际奥委会直接给印度贴上了“不靠谱”的标签。 这次印度的“杀手锏”是古吉拉特邦的艾哈迈达巴德,这座城市有六座能装超10万人的新体育场,其中莫特拉体育场能塞13.2万人,比巴西的马拉卡纳球场还大! 印度申办这事儿,国际上看法两极分化,支持的人觉得:“印度14亿人呢,是全球最大的体育市场,办奥运能提升国际形象,还能带动基建、旅游,说不定能赚翻!”还有人调侃:“印度申奥就像‘草根逆袭’,现在虽然磕磕绊绊,但万一成了体育强国呢?” 但质疑声也不少,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的“灾难现场”还历历在目:运动员村污水横流,场馆建到一半停工,志愿者罢工抗议…… 英国《卫报》直接吐槽:“印度办大型赛事的能力,还停留在‘纸上画饼’阶段,” 更扎心的是,印度至今没在奥运会上拿过金牌,2024年巴黎奥运会,印度就拿了6块奖牌,全球排第71名,网友都乐了:“印度申奥,是打算让运动员在恒河里训练吗?” 奥运会可不是“赔钱赚吆喝”的买卖,也不是“有钱就能搞定”的游戏,从雅典到里约,从东京到巴黎,多少主办国用血泪教训告诉我们:没完善的基建、高效的执行力和可持续的规划,奥运只会变成“经济黑洞”。 印度要是真想圆梦,得先回答三个问题:怎么避免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的“翻车”重演?怎么让瑜伽、卡巴迪这些传统项目被国际接受?怎么让奥运遗产惠及老百姓,而不是变成“政绩工程”? 说白了,奥运的核心是体育精神,不是比谁家钱多、谁家嗓门大,印度要是能把申办的热情用来搞基层体育,比如多建几个社区健身房、多培养点专业运动员、多推广全民健身,说不定不用等到2036年,就能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体育印度”。 毕竟金牌可以输,但体育精神不能输;举办权可以争,但老百姓的心不能丢,这“奥运梦”,印度可得悠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