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宣布了 就在11月12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宣布2026年度主食用大米产量目标

掘密探索 2025-11-13 15:46:21

日本宣布了 就在11月12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宣布2026年度主食用大米产量目标定为711万吨,比2025年减少约37万吨,可现今的日本5公斤大米零售均价已达4235日元(约合人民币200元),部分新米售价更是超过5000日元,这操作简直是雪上加霜。   日本米价涨成这样,直接原因就是供不上需,2025年7月,农林水产省还说主食用大米产量能到735万吨,比2024年多56万吨,是2004年以来最多的一次。   结果呢?夏天太热,水稻灌浆期变短,有些地方单产下降;9月台风“飞燕”一来,关西地区2万公顷稻田被淹,直接少了10多万吨。   更麻烦的是,日本大米库存本来就少,2024年库存只够卖2个月,2025年进口量才涨了3%,根本不够填需求的窟窿。   消费端也来“凑热闹”,疫情后大家爱在家做饭,日本家庭大米消费量每年涨2%;餐饮业恢复,寿司、饭团这些加工品需求大增,2025年加工用米都占到35%了。   供需一失衡,米价就跟坐火箭似的,东京超市里,5公斤装“越光”米从年初的3200日元涨到4800日元,有机米甚至超过6000日元。 政府这时候减产,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背后是一场关于气候和农业未来的“大棋”,农林水产省说,减产是为了“气候适应性农业”。   算下来,要是还按现在的产量种,到2030年日本水稻种植的碳排放得占农业总排放的40%,减产37万吨能降22%的单位产量碳足迹,这可不是小事,日本可是在《巴黎协定》里承诺过,2030年农业领域碳排放要比2013年减46%。   减产也不是“一刀切”,政府还配了一套政策,比如,废除持续20年的“减反补贴”,改成“土地银行”制度,农户可以把撂荒的地租给政府,政府统一规划成生态稻田或者太阳能发电场。   同时,推广“智能灌溉”和“耐高温水稻”品种,争取减产37万吨的情况下,还能保证711万吨的“有效供给”。 日本这招可不是独一份,欧盟通过“共同农业政策”把30%的补贴和气候目标绑一起,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也砸了200亿美元支持气候智能型农业,日本不一样的是,它把减产和粮食安全、农民生计、技术革新全绑一块儿了。   比如,政府答应给减产的农户发“转型补贴”,帮他们改种有机米或者高附加值作物;还搞了个“大米期货交易所”,稳定价格,防止市场乱涨。   不过争议也不少,消费者协会说减产会让低收入群体吃不起饭,零售商担心成本转嫁导致通胀。   农林水产省回应说,减产目标是基于“需求预测模型”,预计2026年家庭消费量会因为人口减少降5%,加工用米需求因为健康饮食趋势涨3%,711万吨刚好能“精准供给”。 说实话,日本这波操作我刚开始真没看懂,一边是米价涨得老百姓直呼“吃不起”,一边是政府主动减产,这感觉就像“家里着火了,先把灭火器扔了”,但仔细想想,背后可能有点门道。   全球变暖下,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靠“拼产量”的老路子可能越来越难,减产配合技术升级,说不定能提高单位产量抗风险能力,长远看未必是坏事。   与其和气候硬刚,不如通过政策引导农户种高附加值的东西,比如有机米、特色品种,既能少排点碳,又能让农民多赚点钱。   减产37万吨,相当于700万人的年需求量没了,要是需求预测不准,或者进口渠道出问题,米价可能还得涨,政府承诺的“转型补贴”能不能真落地,农户愿不愿意配合,都是未知数。   说到底,日本这是在赌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但赌注是老百姓的饭碗,这步棋走得险不险,可能得等2026年收成的时候才能见分晓。

0 阅读:17
掘密探索

掘密探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