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奥委会主席巴赫这个老头子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不纯,不就是想让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吗?把注意打到大湾区上了,夏季奥运会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很多国家嫌弃的赛事,因为要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那可是巨大的,要修建非常多的基础设施,还有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撑。 这并非巴赫第一次向中国抛出“奥运橄榄枝”,自2013年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以来,他五年内三度访华,每次必提“中国申奥”,2025年这次,他甚至把目标锁定在粤港澳大湾区,直言“大湾区具备申办奥运所需的一切条件”。 这种执着,背后是国际奥委会的焦虑:东京奥运会亏损490亿人民币,里约场馆沦为“蚊子窝”,巴黎奥运预算飙升至150亿欧元,雅典奥运更让希腊财政陷入危机……曾经的“金字招牌”,如今成了“烫手山芋”。 巴赫的推销话术也愈发“接地气”,他不再空谈“大国精神”,而是强调“大湾区的世界级设施”“民众的体育热情”,甚至搬出“合办降低成本”的新方案。 但中国早已看透:无论单办还是合办,奥运的“成本黑洞”从未改变,巴黎奥运近四成预算用于安保,一盏路灯的钱够三个孩子一年书本费,这样的“盛会”,真的是体育的初心吗? 面对巴赫的热情,中国的回应始终礼貌而坚定:谢谢,但我们不需要用奥运来证明自己,这种底气,源于中国对体育的全新理解,它不再是国家形象的“门面工程”,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幸福密码”。 在广州,巴赫参观了体育美术作品展,与奥运冠军武大靖、跳水冠军张雁全畅谈体育与艺术的融合;在肇庆,他悄悄入场观看柔道比赛,被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感动。 在香江1号艺术广场,他与雕塑家袁熙坤的“巴赫肖像”合影,盛赞“体育与艺术的交融”,这些场景,远比申奥更让巴赫心动,因为它们展现的,是一个不需要奥运光环也能自信绽放的中国。 说实话,我挺理解巴赫的焦虑,国际奥委会就像个老牌奢侈品品牌,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面临“年轻人不买账”的困境,但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未免太天真了。 中国早就过了“用奥运证明自己”的阶段,2008年北京奥运的辉煌,2022年冬奥会的“绿色科技”,已经足够让世界记住我们。 现在的中国,更在意的是如何让体育真正惠及普通人,社区里的智能健身器材、废弃地铁站改造的地下体育馆、为3亿多老人发放的养老金……这些“看不见的体育”,才是真正的“大国精神”。 至于大湾区申奥?我觉得没必要急着拒绝,但也不能轻易答应,如果奥运能像十五运会这样,聚焦“体育与文化的融合”“民众的参与感”,而不是烧钱搞面子工程,那或许值得考虑。 但如果还是老一套的“豪华场馆+天价安保”,那还是算了,毕竟中国人的钱,要花在刀刃上,而不是虚幻的烟花上。 巴赫的“奥运推销术”,或许还能再演几年,但中国的选择,早已写在了普通人的笑容里,那里没有金牌的闪光,却有更真实、更温暖的体育之光。

雪夜垂钓
国际奥委会还是以体育精神为主的奥委会吗
江湖行走
巴赫已离职
用户15xxx76
中国想办奥运会的地方很多,
用户13xxx20
外国人有事就找中国帮忙,没事就在后面打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