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反右,广东女孩凌宝儿的父亲被打倒入狱,她冒险越境往香港谋生。在香港无亲无故,她嫁给贫民周驿尚,生下两女一子。没几年丈夫出轨,她带着三个孩子尝尽辛酸。毕业于广州师范大学的凌宝儿,为了让孩子以后出人头地,引用《滕王阁序》里的“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一句,给儿子取了个俊俏名字一周星驰。 五十多年前,一个广东姑娘在香港的夏夜,望着漫天星斗,翻开一本旧书,轻声念出一句古诗,为刚出生的儿子命名。这名字藏着她对未来的无限期许,却也承载着从大陆到香江的坎坷足迹。谁知,这个取自《滕王阁序》的“俊采星驰”,竟点亮了银幕上一个传奇的开端? 五十多年前的广东,那是个大变革的年代,凌宝儿家境本是书香门第,她父亲是位知识分子,平日里爱讲道理。可1957年反右运动一来,父亲因工作事宜被关进牢里,全家一下子没了主心骨。凌宝儿那时刚从广州师范大学毕业,二十出头,手里捏着文凭,本该去学校教书育人,谁知家里米缸空了,弟妹们饿肚子,她咬牙扛起责任。没办法,她决定冒险去香港闯荡,那边机会多,总能找条活路。 偷渡那天,深圳河水冰凉,她和母亲背着简单行李,趁夜色过境。到了香港,举目无亲,高楼大厦林立,可对她来说就是陌生地。找工作还得有人担保,她四处碰壁,只能先住进九龙城寨的简陋棚屋。那里挤满内地来的打工仔,空气里全是油烟和汗味,她每天起早贪黑,帮人洗衣服、做家务,赚点救济粮勉强过日子。日子苦,可她没抱怨,总想着脚踏实地,先站稳脚跟再说。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韧劲,哪有天上掉馅饼,得一步步走出来。 就这样,凌宝儿遇上了周驿尚,这是个老实巴交的搬运工,家里穷得叮当响,两人一拍即合,结了婚。在城寨一角的鸽子笼小屋里,他们搭起个家。婚后几年,她生下两个女儿,家里热闹起来。1962年6月22日,老三出生了,那是个闷热的夏天,医院病房简陋,她抱着婴儿,看着窗外星空闪烁,忽然想起大学时背的《滕王阁序》。王勃那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讲的是才俊如星辰般奔腾,她觉得正合适,就给儿子取名周星驰。希望他将来能出人头地,像星星一样闪耀,闯出一片天。这名字不光俊俏,还带着文化味儿,寄托了母亲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在那个年代,给孩子取个古诗名,可不是随口说说,得有底气。 可好景不长,没几年,周驿尚变了心,外头有人了。凌宝儿带着三个孩子,日子一下子难上加难。1969年,她果断离婚,从此成了单亲妈妈。香港底层生活,本就如履薄冰,她得一边拉扯孩子,一边挣钱养家。白天去医院当护士,推着药车穿梭病房,帮病人量体温换药水;下午转去裱画铺,摊开画纸仔细裱糊;晚上回家,还得教孩子认字背书。钱紧巴巴的,她省吃俭用,鸡腿买回来先给孩子们吃,自己啃馒头咸菜。邻居们都说,这女人真能扛,像我们老一辈那样,家里再苦,也得让下一代有出息。 凌宝儿的教育方式,接地气却有门道。她不光管吃管穿,还注重孩子的心性。小星驰小时候爱看李小龙的电影,她咬牙攒钱买票,全家挤在电影院后排,学着那些拳脚精神。回家后,她腾出灶台边,让他练基本功,教他别光逞强,得有真本事。这样的家教,让周星驰从小就知道,梦想不是空想,得靠双手挣。周星驰后来回忆,母亲那份坚持,影响了他一辈子。他的电影里,那些底层小人物的倔强,不就是自家生活的影子吗?比如《食神》里的黯然销魂饭,藏着多少母亲的烟火气。 长大后,周星驰进了TVB跑龙套,日子照旧苦,常常几个月没戏接。凌宝儿没闲着,她早起煮粥,叮嘱儿子多吃点,出去试镜别灰心。香港娱乐圈水深,她知道,可总信孩子能闯出来。果然,1990年《赌圣》上映,周星驰一炮而红,票房大卖。那晚,她在家接电话,听儿子声音,眼睛湿了。这不是为钱激动,而是看到儿子从贫民窟走出来,圆了她的心愿。从偷渡客到喜剧之王母亲,这一路,凌宝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为母则强。 回想凌宝儿的经历,就跟我们中国近现代史一样,充满坎坷却前途光明。她从广东到香港,不是逃难,而是求生求发展。那年代,多少内地人南下,带着一身本事,在香江这片热土上扎根。凌宝儿没靠谁,全凭自己双手,养大三个孩子,还让周星驰成了亚洲明星。这故事告诉我们,个人奋斗离不开家国大义。香港回归后,这样的移民家庭,更该传承这份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母亲的爱,像那句诗,俊采永驰,照亮一代代中国人。 如今,周星驰的电影还在全球放映,凌宝儿也安享晚年,在小院里侍弄花草。她的故事,不是传奇传闻,而是真实的中国人生活写照。我们每个人身后,都站着这样的长辈,他们的付出,换来我们的今天。教育孩子,出人头地,不光是个人事,更是民族复兴的延续。在新时代,我们更得发扬这种家风,让中国梦在每家每户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