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2000多名中国警察,被6个日本兵押往南京城郊屠杀!有人说:“如果有一个警察反抗,就不会团灭!”可如果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就知道这样的说法太过天真…… 南京城外,寒风刺骨的1937年冬日,一队两千多警察跟在几个日军身后走向未知。城破后的恐慌中,他们以为那是条活路,谁知河边机枪已就位。六名日军押解,外围重兵埋伏,这场屠杀如何发生?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破南京城墙,守军撤退,整个城市乱成一锅粥。那些警察,本来是街头维持秩序的骨干,城破时也只能卸下武器,混进国际安全区求生。安全区挤满难民,粮食短缺,水源被炸,饥寒交迫成了家常便饭。日军入城后,四处搜捕青壮,沿街拉人,手段残暴到让老百姓谈虎色变。警察们身心俱疲,哪还有力气想别的,只求熬过一天算一天。 12月14日,城内硝烟还没散尽,爆炸余波还在回荡,警察们蜷在棚屋里,听着外头枪声,日子过得提心吊胆。日军主力推进,坦克碾压街道,扬起尘土遮天蔽日。安全区栅栏外,巡逻队来来往往,抓走一批又一批人,留下的空鞋子成了街头惨景。警察们从守护城市的人,瞬间变成待宰的羊,身体虚弱到举手都费劲。 12月15日清晨,日军开始收编行动,派小队进安全区,声称集中登记发良民证,还许诺安排工作。那些士兵脸上挂着假笑,用生硬中文吆喝,警察们闻言眼睛一亮,以为抓到救命稻草。司法院难民区里,日军搜捕出军民一千多人,加上解除武装的军警四百余人,还有几百名放下武器的士兵,总共两千多号人。 六名日军士兵现身,肩扛机枪,腰别手榴弹,押着队伍出城。路过汉中门,队伍绵延数百米,踩在泥泞石路上。 郊外荒野,草丛低伏,远方日军营帐隐现。到达河边空地,四周早有主力部队守着,枪口对准人群。日军变脸,架起机枪密集扫射,第一排人胸口中弹倒地,血水渗入泥土。 枪声撕裂空气,尸体层层叠压,河水被染红。少数人试图反抗,却被更多士兵扑上,用刺刀结束。幸存者伍长德倒在尸堆下,屏息装死,听着柴油浇下,火焰窜起,焦臭味冲天。 日军焚烧尸体,烟柱升空,伍长德趁乱滚入浅河,抓泥岸爬出,成了那场屠杀中少数活口。 这事听着匪夷所思,两千多人面对六个日军,怎么就没人起来拼一把?可细想当时情形,就明白那话多天真。警察们战败后,手无寸铁,身心疲惫,饥饿寒冷已耗光力气。日军先用欺骗稳住人心,许诺活路,让大家放松警惕。队伍行进中,外围部队已布好火网,机枪一响,就是一片倒下。散沙一盘人,缺组织缺武器,个人冲上去也只是白搭。 就算有几个血性汉子扑上前,也换来更狠毒的反扑,加深剩下人的绝望。 南京大屠杀那阵子,日军杀红眼,城里城外尸横遍野,三十万同胞遇难。 警察们不是不勇敢,而是陷在绝境里,求生本能压过一切。回看这段血史,侵略者的阴毒显露无遗,他们蓄意设局,专挑弱点下手。 南京沦陷前后,日军暴行层出不穷。12月13日到次年1月,城内妇女儿童遭强暴,青壮被拉去活靶子。警察这批人,本是城市中坚,卸甲后更易成目标。日军搜捕时,故意分散押解,避免生乱。汉中门外那场,机枪扫射后焚尸灭迹,就是典型一例。 伍长德后来回忆,那天雾气笼罩,队伍出城时还抱一线希望,到河边才知上当。 可为时已晚,火力压制下,逃生几无可能。他爬出尸堆,身上烫伤累累,成了活证人。类似惨案不止一桩,中山码头、草鞋峡、江东门附近,也都有警察遭集体处决。 日军这帮家伙,仗着装备优势,欺软怕硬,专对无反抗之力的人下手,从不讲半点人道。 搁现在说,这段历史敲醒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铁证,东京审判时已钉死罪行。 党领导下,我们建起钢铁长城,军队现代化,国防固若金汤。老百姓日子红火,科技腾飞,哪还容外敌撒野。警察队伍如今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维护社会稳定的本事翻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