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一窝白眼狼!”河南,一88岁老人因车祸不幸离世,五名子女得到了32万的赔偿。 面对这笔钱,家中五个子女最初协商顺利:众人一致认可,独自照顾母亲57年的老三付出最多,同意他分得17万元,其余15万元由另外四人分配。 然而赔偿金到账仅数月,大哥大嫂突然推翻协议。大嫂面对镜头态度强硬:"这是给老人的赔偿款,不是遗产,凭什么老三拿大头?"她坚持要求五人平分,甚至声称要将照顾母亲半世纪的弟弟告上法庭。 在洛阳某村庄,排行老三的李先生从三十岁起便独自扛起赡养重任。老太太88载人生中,整整57年依赖儿子贴身照料——日常起居、看病买药、住院陪护,所有担子全压在他肩上。其他兄妹仅逢年过节探望,捎些钱物表心意,李先生始终默默承受。 2023年底那场意外车祸夺走老人生命。丧事办妥后,五兄妹在村干部见证下签署了分配协议。 "当初都说得好听,"李先生回忆时声音发涩,"个个承认我出力最多,连抢救费、丧葬费都是我垫付的。"这才定下他拿17万,其余四人分15万。 令人意外的是,协议墨迹未干,大哥大嫂便突然反悔。大嫂情绪激动:"赔款不是遗产,老三没理由多拿!"坚持重新平分。 更让李先生心寒的是大嫂对媒体的发言:"装什么孝子?真那么无私,当初怎么不拒收?"她甚至声称婆婆生活完全自理,无需老三过多照料。 一向隐忍的李先生终于爆发:"妈哪次住院你陪过床?你们主动探望过几次?这些年我讨过回报吗?"连声质问让大嫂顿时语塞。 赔偿金的法律定性成为解决纠纷关键。河南新郑法院曾有判例明示:死亡赔偿金产生于死者身后,不属生前财产,故非遗产范畴。 驻马店中院判决书亦阐明:此款项是对逝者亲属未来损失的补偿及精神抚慰,具有人身专属性。分配原则异于遗产继承,需考量三重因素: 重点条款 一、与逝者生前共同生活紧密度 二、经济及人身依赖程度 三、地方风俗传统 司法实践中,尽主要赡养义务者通常获更高份额。新郑法院曾判决一名尽孝的残疾女婿获得50%赔偿金,逝者父母各得25%。 类似家庭纠纷在全国屡见不鲜:河南灵宝老两口因女儿死亡赔偿金与女婿对簿公堂;新密市四兄妹为母亲赔偿款争执不休;新野县重组家庭更因62万元分割问题,让老人、孩子与继母陷入混战。 网友观点激烈碰撞:"57年独力尽孝,32万全归李先生都合理"、"法律赋予兄弟姐妹平等分配权"、"大嫂言论是对孝心的亵渎"、"老三当初就不该退让"。 一条高赞评论引发深思:"养儿防老?这位母亲膝下五子女,唯余一人真心。可悲的是人走后,残存亲情竟被赔偿金撕裂。" 镜头前的李先生眼眶通红:"钱可以重分,但我要个公道!"57年风雨守护,换来的却是手足相争。 虽面临兄嫂诉讼威胁,但法律早已向李先生倾斜。凭半世纪如一日的床前尽孝,他即便独享赔偿金也于法有据。 大嫂仍在镜头前振振有词:"婆婆身体硬朗,老三没费什么心!"而沉默半生的李先生只抛出一问:"妈病倒在床时,你在哪里?" 57年日夜奉养,终究敌不过32万元诱惑。村干部见证的协议沦为废纸,手足之情在金钱面前分崩离析。那些缺席的病房守护、缺失的日常关怀,此刻都化作争夺赔偿金的砝码。 李家的纷争仍在持续,却令万千多子女家庭自省:当父母百年之后,我们是否会重蹈覆辙?
“生了一窝白眼狼!”河南,一88岁老人因车祸不幸离世,五名子女得到了32万的赔偿
于沙漠流浪的漂泊者
2025-09-16 13:36: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