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被父亲偷改志愿,湖北高考687分的女学霸错失心仪的北大,她难以接受,24年不曾回家,再次联系时只对母亲说:“我结婚了,之后没事也不会回去见他。”母亲一瞬间泪流满面。 戴柳出生在湖北黄冈一个普通家庭,母亲是小学老师,父亲做新闻记者。她从小就聪明,小学时候成绩总是班里拔尖,放学后自己先做作业,然后看课外书。初中阶段,她开始早起背书,保持年级前列,帮同学解答问题。高中选文科,她每天复习历史和文学,笔记记得很详细。老师布置任务,她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还参加模拟考试练习。她目标明确,就是北京大学,常借资料了解那里的情况。母亲支持她,不干涉选择,只帮着照顾生活。父亲不同,他觉得法律专业实用,因为自己当年高考差点上政法大学,常说就业稳当,坚持女儿该听他的,不同意报北大。 她为高考准备多年,1999年考出687分,黄冈文科状元,全省文科第三。这分数够上北大,她在志愿表上填了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来时,却是中国政法大学。她联系学校查证,发现志愿被改了,是父亲做的。他认为政法大学好就业,不听女儿意见,自作主张。她质问父亲,父女关系从此疏远。她去了政法大学,继续学习,但决定掌控自己人生。 父亲的做法源于他的经历,他当年高考因几分差错过政法大学,常后悔,所以想让女儿走这条路。他不觉得错,坚持是为女儿好。但这让戴柳觉得被控制,她从小努力,就是为实现梦想。父亲不问她意愿,直接改志愿,导致她错过北大。这事在当地传开,很多人都觉得父亲太自私。戴柳到大学后,埋头学习法律知识,参加活动,但心里有疙瘩。她申请留学,拿到韩国奖学金,告诉父母后就走了。父亲反对,但她没听。从此,她留在韩国工作生活,只和母亲保持联系。 这个故事反映了很多家庭的教育问题。父母总想用经验指导孩子,但忽略孩子自己的想法。戴柳的父亲就是典型,他自以为是好意,却毁了女儿的信任。结果,家庭破裂,女儿远走他乡。类似情况在高考中常见,有的父母逼孩子选专业,导致孩子不快乐。戴柳的选择是逃离,24年不回家,显示出她对父亲的失望多深。母亲夹在中间,最难受,但她支持女儿从前,现在也只能通过电话联系。 戴柳在政法大学期间,成绩优秀,毕业后直接去韩国留学。她在那里适应环境,学韩语,找工作,后来结婚生子。24年来,她没回国见父亲,只偶尔和母亲通话。一次,她告诉母亲自己结婚了,以后没事不回去见他。母亲听到后眼泪直流。这事让很多人感慨,父母的爱如果变成控制,就容易适得其反。戴柳的人生轨迹改变了,但她靠自己努力,在国外站稳脚跟。父亲的决定,让他失去女儿的亲近。 回顾这个事件,戴柳的高考分数本该让她进北大深造文科,但政法大学让她学法律。她适应了,但始终耿耿于怀。父亲的理由是就业好,可他没想过女儿的兴趣在北京大学。结果,她出国后断了联系,家庭从完整变成疏离。母亲作为桥梁,劝女儿回家,但戴柳因过去的事不愿见父亲。这提醒大家,教育孩子要尊重选择,别用权威压人。戴柳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多年,很多网友分享类似经历。 父亲的这种行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常见。许多父母觉得孩子年轻不懂事,必须由大人决定。但戴柳证明,她有能力自己规划。从小优秀,到高考状元,再到留学成功,她的人生没被完全毁掉。只是家庭关系付出了代价。24年过去,她在韩国有自己的生活,母亲偶尔得知她的近况。父亲可能后悔,但事情已定。这样的故事,让人看到亲子冲突的严重性。 戴柳的母亲一直希望女儿回家,但尊重她的决定。父亲当初改志愿时,没想到会这样。戴柳在国外工作稳定,组建家庭,但不原谅父亲。这事在媒体报道后,引发讨论。很多人说,父母别太强势,否则孩子会远走。戴柳的经历接地气,很多农村或小城家庭有类似问题。高考志愿是大事,父母干预需谨慎。
1999年被父亲偷改志愿,湖北高考687分的女学霸错失心仪的北大,她难以接受,2
文山聊武器
2025-09-11 12:39:09
0
阅读:174
用户18xxx16
什么呀?听说她在韩国开餐馆去了。还是开酒吧。中国政法大学出来,就业前景广阔,要不然成为律师,要不然成为抓律师的人,反正在国内总是很牛逼的 比她在韩国牛逼的多 他父亲的眼光还是更更强更高,那女的是任性任性就要为任性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