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山西大学接到上级通知,要求拆除校内的毛主席塑像,但由于广大师生的坚决反对,毛主席塑像至今仍耸立在山西大学校园内。 1980年春,山西大学校园的宁静被一份突如其来的通知打破。这份文件是从上级教育部门发来的,命令学校拆除自1969年起就屹立在校园心脏地带的毛主席塑像。这尊雕塑高达12.26米,不仅是校园的地标,也是过去数十年社会和政治变迁的静默见证者。 这一消息在校园中迅速传开,引起了师生们的强烈反响。在历史系的一间教室里,几位学生围坐在一起,面露不满。 "怎么可能要求我们拆除这座雕塑?" 一位名叫李伟的学生愤慨地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可思议。 "这不仅仅是一个雕塑,李伟。这是我们共同历史的一部分。" 另一位学生,张红,低声补充道,她的眼睛紧盯着窗外的雕塑。 与此同时,在教师休息室,几位资深教授也在私下讨论这一决定。 "这是对我们历史的不尊重," 一位年长的教授,王教授,摇了摇头,声音中充满了失望。 "我们必须做些什么。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另一位教授,陈教授,坚定地说。 很快,校园内的反对声音愈演愈烈。学生们迅速组织起来,举行了多次讨论会。在图书馆的阅览室,一群学生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着对策。 "我们需要让学校和省政府听到我们的声音。" 李伟站起来,激动地说。 "对,我们可以写信,表达我们的立场。" 张红点头同意。 与此同时,一些资深教授也在准备意见书,强调这尊雕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一间安静的办公室里,王教授和陈教授正聚精会神地撰写着他们的观点。 "这不仅仅是关于一尊雕塑的问题,这关系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学术自由的尊重。" 王教授低声说,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移动。 "确实,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陈教授补充道。 就这样,一场围绕着毛主席雕像的保护运动在山西大学悄然兴起,师生们用他们的行动和言语来捍卫他们的历史和文化。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山西大学的校园变成了一片热闹非凡的场所。学生们充满激情地参与到这场为保护毛主席雕塑的运动中。树荫下,草坪上,甚至食堂的角落,到处都是小团体激烈讨论的身影。 一天清晨,校园的主要道路两旁,出现了许多由学生们手工制作的标语。这些标语色彩斑斓,上面写着“保护我们的历史遗产”、“毛主席雕像——我们的骄傲”等口号。学生们在张贴标语的同时,还不时与路过的同学讨论,声音中充满了坚定和热情。 "这场斗争不仅仅是为了一尊雕塑," 一位热心的学生边贴标语边对同学们说,"这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与此同时,教师们也在各自的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在一堂历史课上,一位老师用激昂的语气讲述着中国近代史。 "历史不仅是过去,它也指引我们未来。我们必须珍视和保护我们的历史记忆," 老师在黑板前挥动着粉笔,"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痕迹,都是宝贵的教训和经验。” 与此同时,校方领导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们在行政楼的会议室内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着如何处理这一棘手的问题。在一次会议中,校长面色严肃地坐在会议桌前,环视着周围的同事。 "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位置," 校长深吸一口气,"一方面,我们必须遵守上级的指示;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无视师生的强烈情感。" 经过几轮激烈的讨论,他们最终决定向省政府提出正式的保留雕塑的申请,强调雕塑对校园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 当省政府最终批准了保留雕塑的请求,这一消息在校园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学生们在宿舍区、教学楼前欢呼雀跃,教师们在办公室里相互祝贺,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我们做到了!" 学生们在校园的广场上高喊,他们拥抱着彼此,脸上充满了自豪和欣慰。 教师们在办公室聚集,交谈着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这是一个重要的胜利," 一位教授感慨道,"它不仅保护了一尊雕塑,更是对我们历史记忆的尊重。" 毛主席塑像继续耸立在校园内,成为了学校不可磨灭的记忆和标志。这座雕塑不仅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成为了传递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山西大学学子。每年的国庆日或毛主席诞辰纪念日,众多师生和校友会聚集在此,献上鲜花,表达对历史的敬意。 【参考资料】 1. 山西大学历史档案资料 2. 《中国近代史》- 史学研究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