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中巴签署边界协定,按照喀喇昆仑山分水岭进行划界,巴基斯坦同意将原来被英国窃取的喀喇昆仑走廊5310平方公里归还中国,然而拒绝归还原属中国的领土坎巨提,最后1940平方公里的坎巨提被划入巴控克什米尔。 很多人看到这段历史,第一反应是吃亏。换回一片冰川荒地,放手一个听起来更“像中国”的地名,值吗?我以前也困惑,直到沿着那条路去了一趟高海拔的关口,看着成队的大车贴着雪壁慢慢爬。司机说,路是命,能到南边,就有货和人流,山再难也要过。 当年谈判不是把地图摊开找最大面积,而是认准能把西部连到外面的锁孔。坎巨提离核心区太远,长期脱节,守着它,更像在屋角放一把旧钥匙,好看但不必需;走廊这把钥匙能开门。这就是现实选择:在有限资源和复杂局势下,把力气用在会放大的点上。 印度抗议很大,但中国只和对方谈实际控制线,不去卷入别人更深的纠纷。这就像踢球,场上吼得最凶的未必是挡住球的,真正的选择是往哪边传。结果后来大家都看到了,公路动工,线路一条一条连起来,喀什南下到罕萨,再往港口,货柜的方向就变了。 我在档案馆翻到一张旧图,边界旁有一段铅笔痕迹,写着“若有一天”。谁写的不知道,但那一刻我理解了老一辈的心气:不是今天就要把所有争议一口吃下,而是先把骨架搭好,等到“那一天”再慢慢把血肉补上。现实政治里,这种耐心比喊口号更重要。 有人问,如果当时选择坎巨提,会不会更体面?我觉得未必。路开不出去,体面也会被风雪刮没。你看今天的中巴合作,从电站到光纤,从口岸到港口,都是沿着那条线展开。影响力不是地图上染色决定的,是你能把人、货、信息安全地送到对方的手里。 当然,这个选择也有代价。高原公路维护成本大,风险高,国际舆论盯得紧,周边局势一紧,车队就慢下来。这时更考验稳住节奏的能力。我赞成那种低调、务实的推进,不用什么豪言,能跑一天就是一天,把路养好,把人护好,时间会给回报。 还有个悬念一直在:坎巨提的故事会不会有新篇章?没人能提前写答案。地缘棋盘上任何一格都可能变,关键是我们保持选择空间。只要通道牢靠,经济互补,就有回旋余地。把大门握在自己手里,比站在门口争吵更重要。 这段历史给我的启发是,国家层面的取舍和个人生活很像。有些东西看着诱人,但不产生连接;有些路艰难,却能带来长期的流动性。选那条能改变格局的路,哪怕前几年辛苦,后面往往是景色。你觉得当年的那一笔划,算亏,还是算值?我更关心的是,我们能不能继续把这条路经营成共同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