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查了10次HIV阴性,3个月后确诊感染”:北京重点大学男生亲述堕落全过程,聊

鹿中原 2025-11-26 21:34:29

“我查了10次HIV阴性,3个月后确诊感染”:北京重点大学男生亲述堕落全过程,聊天记录曝光让人后怕 凌晨两点,小宇删掉了手机里所有交友软件。 他坐在宿舍床边,盯着疾控中心发来的短信:“HIV抗体初筛阳性”,手指抖得几乎握不住手机。 他是北京某985高校大三学生,成绩年级前10%,年年拿奖学金,父母是普通工薪族,一直以他为荣。 可就在这个本该准备保研材料的秋天,他的人生被一纸诊断彻底改写——他感染了艾滋病,同时检出尖锐湿疣和梅毒。 而源头,仅仅源于三个字:“我好奇”。 大二升大三的那个暑假,他在一款社交APP上认识了一个男生。对方自称也是大学生,阳光健谈,聊了几天后提出见面。两人在一家咖啡馆见了面,相谈甚欢,当晚便去了酒店。 “我们去疾控中心做过检测,都是阴性。”小宇后来回忆,“那时候我觉得很安全,至少不是‘带病’的人。”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他忘了,阴性≠绝对安全。 那个男生说:“戴套没感觉,我们都测过了,不会有事。” 小宇犹豫过,但他不想显得“扫兴”,更怕对方觉得自己“矫情”。于是,在一次次无保护性行为中,侥幸心理逐渐压倒了理智。 第一次没有戴,没事。第二次也没有,还是没事。 到第五次时,他已经完全放松警惕,甚至开始相信:“也许真的不会那么巧?” 直到三个月后,他发现下体出现异常增生物,才慌忙去医院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HIV阳性,且病毒载量极高,已进入早期复制阶段。 医生问他:“你知道窗口期吗?” 他愣住。他知道这个词,但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窗口期传染”的受害者——那个所谓的“阴性男友”,其实正处于感染初期,抗体尚未显现,但病毒已在体内疯狂复制。 更让他崩溃的是,对方再次检测也呈阳性。这意味着,他们彼此都不是源头,而是共同陷入了一场由无知与侥幸编织的连锁悲剧。 这不是个例。据北京市昌平区疾控中心最新通报,近年来青年学生群体中HIV感染率呈上升趋势,超六成感染者为18-24岁男性,主要传播途径为男男性行为,且多数发生在无保护性接触中。 这些年轻人不缺知识。他们知道哪里能免费检测,清楚暴露后72小时内可服用阻断药,甚至能背出“窗口期”定义。 但他们败给了同一个敌人:“不会是我”的幻觉。 一位疾控人员痛心地说:“最危险的不是无知,而是半知半解。他们懂一点,就以为自己掌控了一切。” 小宇现在每周都要去定点医院复查。他不敢告诉家人,也不敢再用实名出现在任何社交平台。他曾想申请心理援助,却在电话拨通前挂断——“怕被人听出声音”。 他曾写下一段话藏在备忘录里:“我不是坏人,也不是放纵的人。我只是……试了一次没戴套的亲密,换来一辈子的枷锁。” 这起事件不该被简化成一句“自作自受”。 它是一记警钟:在性与健康面前,好奇心必须带上铠甲,侥幸心理终将付出代价。 如果你有过高危行为,请记住: ✅高危后第2周可做核酸筛查(最早发现) ✅ 第4周做抗体检测,第12周复检确认 ✅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PPE,成功率超90% ✅即使双方检测阴性,窗口期内仍具传染性,务必全程戴套! 别让“一次尝试”,毁掉整个人生。 这个世界可以包容多元选择,但永远不会为“我以为没事”买单。 转发提醒你关心的年轻人: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起点。艾滋病 艾滋病感染者 艾滋病人数

0 阅读:77
鹿中原

鹿中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