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8年,严嵩将同乡夏言送进诏狱,看着夏言被斩首,严嵩长舒一口气,心想朝廷再无人敢与自己对抗。可老实人夏言临死前阴了严嵩一把,他向嘉靖推荐了一位门生,严嵩在这个人手里吃尽苦头,最后竟搞得家破人亡。 夏言与严嵩本是江西同乡,初期严嵩甚至对夏言颇为依附,后来凭借谄媚和逢迎逐渐获得了多疑的嘉靖皇帝的信任。但权力的蛋糕只有一块,当严嵩的权势膨胀,他与为人刚直、不屑于权术的夏言便不可避免地走向对立。 所以,严嵩便利用嘉靖皇帝沉迷道教、喜好青词的特点,精心撰写辞藻华丽的青词以邀宠,同时又敏锐地捕捉皇帝对夏言偶尔直言进谏产生的不满。 最终,他抓住了夏言支持陕西总督曾铣提议收复河套地区这一事件,巧妙地将“轻启边衅”、“劳师耗饷”的罪名扣在夏言头上,精准地触动了嘉靖皇帝不愿多事、只求长生修玄的神经。随后,一纸诏书,夏言被投入了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诏狱。 在阴暗潮湿的囚室里,夏言清楚严嵩绝不会给他任何翻身的机会。但他不甘心,不甘心让这样的奸佞之徒独揽朝纲,祸乱天下。 因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并非一味求饶或仅仅为自己辩白,而是以一种近乎预言式的悲怆,向嘉靖皇帝上了一道奏疏。他痛陈严嵩的奸恶,预言自己死后,朝廷将再无人敢发表正直的言论,陛下您的耳边将只剩下阿谀奉承之语。 他没有直接地、赤裸裸地喊出“请用徐阶”,但他刻意地、反复地强调了自己所代表的、敢于直言的清流力量后继无人。这种强调,却精准的将所有人的目光,包括那位深居西苑的皇帝的目光,自然而然地引向了那个早已被打上“夏言门生”烙印的人:徐阶。 可以说,这是一个老练政治家最后的、也是最高明的布局,他推荐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制衡的力量,一个复仇的符号。 此时的徐阶,正在严嵩的巨大阴影下小心翼翼地生存着。他亲眼目睹了老师夏言的悲惨结局,也亲眼见证了杨继盛、沈鍊等忠臣义士因弹劾严嵩而付出的血的代价。 他深知,面对根深蒂固、圣眷正隆的严嵩,任何正面冲击都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他选择蛰伏。于是,他违心地为严嵩撰写青词,对其表现得恭敬有加,一步步消除了严嵩的戒心。 严嵩起初对这个夏言的“遗产”心存警惕,但久而久之,见徐阶如此“识时务”,便也逐渐降低了对他的戒心。 而徐阶这一等就是十几年。在这期间,他默默地积累着政治资本,更关键的是,他还潜心钻研嘉靖皇帝的脾性和心思,其撰写青词的功夫甚至超越了严嵩,这才逐渐赢得了皇帝的青睐。 随着严嵩年老智昏,其子严世蕃的贪横跋扈日益显露,加之严嵩本人也逐渐难以精准捕捉皇帝变幻莫测的心思,嘉靖皇帝对严家的信任开始出现裂痕。徐阶敏锐地抓住了这些裂痕,这一次,他不再亲自冲锋陷阵,而是巧妙地利用道士的谶语、利用御史的弹劾,一步步地将“奸臣误国”的印象植入多疑的嘉靖心中。 最终,在一系列精准打击下,严嵩被罢官抄家,其子严世蕃以通倭谋逆的罪名被斩首。曾经煊赫无比的严府顷刻间树倒猢狲散,严嵩本人只能在祖坟旁的破草棚中,靠乞讨祭品苟延残喘,最终在无尽的凄凉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信息来源:《明史·夏言传》 文|一阳 编辑|南风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