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打到家门口了,还不敢开第一枪?”戴旭直言对美国根本就不用怕,面对美国的挑衅时,我们绝不能软弱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让美国长记性,你越怕它,它越嚣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戴旭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的策略并非一味发动直接冲突,而是采取了遏制策略。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就在于核武器的存在——苏联拥有核反击能力,这意味着一旦美苏发生直接战争,美国本土也会面临核打击的风险。 正因为如此,美国选择了更为谨慎的策略,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和舆论多种手段进行压力施加,而非正面硬碰硬。戴旭提到这个历史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当面对一个实力不容小觑的对手时,硬碰硬不一定是第一选择,但软弱退让则绝对不是明智之举。 近年来,中国的国防力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在东亚地区,中国在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上的提升,让美国军事在该地区的行动空间大幅受限。 从东海到南海,再到台海周边,中国通过导弹防御、远程打击能力以及高精尖的海空战力布控,已经在实质上改变了地区军事格局。 戴旭强调,正是这种实力的提升,为中国在面对外部挑衅时提供了底气和筹码,也让任何想用武力或威胁手段来限制中国发展的国家必须重新考虑成本。 不过,戴旭同时指出,美国施加压力的手段并不止于军事层面。心理战、舆论战同样是其常用手段。近年来,美国在亚洲的盟友体系中不断强化对中国的负面宣传,试图孤立中国,削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无论是通过媒体舆论,还是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和智库研究,美国都在努力营造一种“对中国施压有利于世界秩序”的错觉。 戴旭提醒,这种心理战和舆论战虽然看起来无形,却会对国家战略决策产生潜在干扰。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妥协或退让,不仅会损害国家利益,还可能让对手误判中国的底线,从而进一步加大风险。 历史经验一再证明,过度退让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严重的。戴旭提到,从清末到近代,乃至二战前的国际局势,弱国在关键时刻选择退让的结果,往往是国家利益被蚕食,国际地位下降,甚至触发更大规模的冲突。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国际关系中的常态逻辑:在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面前,软弱和退让只能带来暂时的表面平静,而长期来看,这种表面平静往往伴随着不可逆转的损失。 2025年的中美关系中,也存在类似的紧张节点。美国不断在台湾、南海问题上进行军事挑衅,同时在经济、科技和外交领域对中国进行压制。 戴旭直言,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选择示弱,或者对挑衅采取退让态度,不仅会让美国得寸进尺,还可能动摇国内外对中国战略意志的信心。 而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往往需要在关键时刻坚守底线,并且在必要时展现反击能力,这才能确保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不被削弱。 除了军事层面,戴旭也强调了战略思维的重要性。他指出,面对美国这样全球布局的强国,中国不仅要依靠军力提升,更要在战略上保持清醒的判断。 这包括对美国意图的精准分析、对地区盟友关系的动态把握,以及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主动发声。只有综合运用军事、外交、经济和舆论等手段,中国才能在面对挑衅时,不被动、不慌乱,而是以稳健的姿态维护国家利益。 在这一点上,戴旭提出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冷战时期的苏联虽然在很多方面与美国存在矛盾,但苏联坚守核威慑的底线,使美国不得不考虑代价。 如今,中国也在走类似路径——通过提升国防科技、增强区域防御能力,并在关键战略节点展现实力,让任何挑衅者都不得不重新估算风险。戴旭认为,这种“底线意识”和“战略威慑”并不是好战,而是防御性的,是确保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2025年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但戴旭强调的一点始终清晰:面对挑衅,绝不能畏缩。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形势,都证明了这一点。 国家的安全、尊严和利益,需要在关键时刻有人站出来守护;国家的战略决策,需要以实力为支撑,以坚定为底色;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更需要通过展现能力和意志,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衡量。 戴旭的这番言论,不仅是对当前中美局势的警醒,也是对全社会的提醒。它告诉我们,和平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需要通过实力、智慧和坚定的意志去捍卫的。 任何外部压力和挑衅,只有在坚决应对和底线明确的情况下,才能被有效遏制。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不仅关乎国家安全,更关乎未来几十年在国际秩序中的话语权和战略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