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失眠都该吃安眠药,中医指出:这3类“假失眠”不能用药 凌晨两点还睁着眼睛数羊,翻来覆去把枕头换了八个姿势,天快亮时才迷糊睡着——这样的“失眠”经历,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但你知道吗?并非所有睡不着都是真失眠,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杨力指出,临床上约三成“失眠患者”其实是“假失眠”,盲目吃安眠药反而会打乱身体节律。 先搞清楚一个关键:医学上的失眠症有严格标准。根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每周至少3次失眠,持续3个月以上,且伴随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才能确诊为失眠症。如果只是偶尔睡不着,或者因为特定原因暂时失眠,大多属于“假失眠”,不用急着吃药。 第一类“假失眠”是“情绪波动型”。考试前、面试前、跟家人吵架后,心里像揣了只乱撞的小鹿,怎么也睡不着。中医认为这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导致的“暂时性失寐”。这类情况的特点是“事过则安”,等事情解决了,睡眠自然就恢复了。这时可以试试用玫瑰花3克、陈皮5克泡水喝,疏肝理气的效果比数羊管用,也可以睡前搓揉脚底板的涌泉穴,每次10分钟,帮助心神安定。 第二类是“作息紊乱型”。周末熬夜追剧到凌晨,周一晚上躺床上却瞪着天花板到半夜,这其实是“生物钟紊乱”造成的“假失眠”。人体有自己的“睡眠钟”,就像闹钟一样规律,突然打乱节奏,身体需要时间调整。中医把这种情况称为“起居无常,营卫失和”。应对方法很简单:不管周末还是工作日,都固定在同一时间上床,即使睡不着也别刷手机,静静躺着让身体适应节奏。睡前1小时可以喝一小杯温牛奶,或者听点舒缓的白噪音,帮助生物钟归位。 第三类是“环境敏感型”。出差住酒店,认床认枕头,整晚辗转反侧;或者邻居装修、楼下有噪音,让人难以入眠。这属于“环境刺激导致的暂时性睡眠障碍”,中医叫“外邪扰神”。这类“假失眠”不用焦虑,可以自带一个熟悉的小枕头,或者用耳塞、眼罩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如果还是睡不着,试试“478呼吸法”:用鼻子吸气4秒,憋气7秒,再用嘴呼气8秒,重复几次就能让心情平静下来。 需要提醒的是,“假失眠”和真失眠的区别在于“持续性”和“伴随症状”。如果只是偶尔睡不着,白天精力不受影响,就不用过度担心;但如果长期失眠,还出现头晕、心慌、记忆力下降等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调理。 睡眠就像水一样,越想抓住越容易流失。面对暂时的“睡不着”,与其急着找安眠药,不如先看看是不是情绪、作息或环境在“捣乱”。有时候,调整心态、规律生活,比吃药更能找回一夜好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