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球通缉了,还不老实!   沈伯洋的名字,近一年在两岸新闻中频频出现,他的公开

红日观全局 2025-11-11 17:46:37

被全球通缉了,还不老实!   沈伯洋的名字,近一年在两岸新闻中频频出现,他的公开身份是台湾台北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所长,也是现任民进党“立委”。   不过,在大陆,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更为突出,2024年10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将其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并启动了一系列制裁措施。   从那天起,他就不再只是一个“教授”或“政治人物”,而是被明确告知“你已经越界了”。   沈伯洋并非突然出现在公众视野。他在2021年创办的“黑熊学院”,声称要培养300万“黑熊勇士”,公开鼓吹“台湾自卫力量”的建立。   这个机构不仅被大陆定性为“台独”分裂组织,更因接受美国国际开发署135万美元资助而备受质疑,在大陆舆论场中,这一行为被认为是借外力推动“分裂活动”的典型案例。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沈伯洋的家族企业兆亿公司总部设在深圳,长期依赖大陆商品进行转口贸易。   一边吃大陆的饭,一边砸大陆的锅,这样的“操作”,在很多人看来早已不是“立场问题”,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对撞。   事态进一步升级发生在2025年10月28日,重庆市公安局正式以“涉嫌分裂国家罪”对沈伯洋立案侦查,并启动全球通缉程序。   这是大陆首次对“台独”分子采取刑事立案的方式,也是从政治警示转向司法惩治的关键一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情节严重者可处以死刑,并终身追责。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程雷指出,通缉令可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红色通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联合执法。   虽然台湾地区与国际刑警组织并无合作机制,但沈伯洋的出入境以及国际行程很可能因此受到限制。   面对此举,沈伯洋表面上表现得“气定神闲”,他在社交平台上称大陆是“欲加之罪”,并声称“台湾与中国互不隶属”,试图把这场法律行动转化为政治口水战。   但岛内媒体指出,沈伯洋的“强硬”不过是表象,他最担心的其实是家族生意受到波及。   李永萍就直言,他的软肋早已暴露,一旦商业命脉被切断,再多的“豪言壮语”也不过是空壳。   民进党当局对此事也显得格外低调。面对大陆的通缉令,蔡英文政府并未公开声援沈伯洋。   岛内一些评论员分析称,民进党内部对沈的高调行事其实早有不满,现在更不愿为其“擦枪走火”买单,邱毅则认为,沈伯洋已被“边缘化”,未来很可能面临缺席审判。   大陆方面的动作并未止步于通缉。经济层面的惩戒也同步启动,沈家在大陆的兆亿公司被禁止与任何大陆企业进行交易,相关账户和往来合同即遭冻结。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大陆打击“台独”产业链的明确信号,过去不少“台独”人士一边在岛内叫嚣“独立”,一边在大陆赚钱做生意,如今这种模式正在被彻底终结。   法律专家指出,大陆的司法逻辑建立在对全中国主权的完整认定之上。   刑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主权完整构成威胁的行为,无论发生在境内还是境外,均可依法追究刑责。   所谓“长臂管辖”的质疑,在大陆法律体系内并不成立。   沈伯洋案的出现,也标志着大陆对“台独”力量的打击进入了制度化的新阶段,此前多为政治表态、舆论定性,如今则是司法程序、法律制裁。   一位接近司法系统的学者表示,这种“软的更软,硬的更硬”的策略,目的是在拉拢善意民众的同时,对“台独”顽固分子形成压迫性威慑。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行动并非孤立事件,分析人士指出,沈伯洋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后续不排除有更多“台独”清单中的人员被陆续立案。   全球通缉、缺席审判、资产冻结等手段将成为常态化工具,用于打击那些既操弄两岸对立,又企图在海外“逍遥法外”的人士。   在国际舆论层面,大陆也在积极应对,比如通过外交手段向有关国家通报案情,并阐明法律依据。   同时国家层面也在推动各类涉台政策“精准分类”,区别对待普通台湾民众与“台独”分子。近期放宽探亲签注,就是这类“差异化治理”的一部分。   回到沈伯洋本人,他或许仍然坚信“躲得过”,但在法律的逻辑下,时间从不是他的朋友。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选择对抗国家统一的那一刻,就必须准备为此承担全部后果。”   截至目前沈伯洋所发的那句“送给大陆的话”,并未引起岛内太多共鸣。反而更像是他在全球通缉压力下的一次“情绪释放”。   而这场风波过后,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大陆接下来还会怎么做。   信息来源: 《新闻周刊丨沈伯洋的“台独”绝路难逃法网!》——央视新闻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