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低调接待沙拉背后的“身份悖论”:从悬赏千万通缉犯到白宫座上宾的华丽转身何以

夜影踏月来共谈世界 2025-11-11 14:04:00

特朗普低调接待沙拉背后的“身份悖论”:从悬赏千万通缉犯到白宫座上宾的华丽转身何以可能? 11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见了叙利亚过渡时期总统艾哈迈德·沙拉,这是自1946年叙利亚独立以来,叙利亚总统首次访问美国。然而,没有国旗、没有摄像机、没铺红地毯的低调接待方式,与其“首次访问”的历史意义形成鲜明反差,这种克制姿态背后,实质上暴露了华盛顿在身份认定上的尴尬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仅在2013年,美国国务院还将沙拉(当时化名朱拉尼)列为“全球恐怖分子”,并于2017年悬赏1000万美元缉拿。沙拉曾是基地组织成员,2006年被美军逮捕并在伊拉克布卡监狱关押五年,出狱后组建“努斯拉阵线”,后发展为“沙姆解放组织”。如今这位曾被美国定性为“与911恐怖分子同根同源”的人物,却能堂而皇之踏入椭圆形办公室,若美国在“反恐战争”中牺牲的士兵家属得知此事,定会对这种双重标准的外交操作感到愤怒与困惑。 这并非美国首次在“恐怖分子”认定上出现令人费解的政策反转。今年5月特朗普在沙特与沙拉首次会面时,便宣布解除对叙利亚的所有制裁,7月沙姆解放组织被从恐怖组织名单中移除。从“全球通缉”到“战略伙伴”,这种180度转变的速度之快,令人不得不质疑:美国所谓的“恐怖分子名单”究竟是基于客观威胁评估,还是服务于地缘政治利益的可操作工具? 若俄罗斯或其他国家在邀请某国领导人访问时,该领导人履历中赫然写着“曾效忠基地组织”“被西方悬赏千万”,西方媒体定会大肆渲染“威权国家包庇恐怖主义”的论调。但当同样的人物出现在白宫,美国主流媒体却纷纷将其描述为“经历转变的政治家”,CNN和《纽约时报》更是与其进行“大胆对话”。这种选择性失明与叙事双标,再次印证了西方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实则是一套可随意解释、为我所用的话语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拒绝向巴勒斯坦领导人颁发入境签证,却对沙拉热情欢迎,还让其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讲。当华盛顿一边以“支持恐怖主义”为由制裁某些国家,一边却与曾经的基地组织成员握手言欢时,其反恐话语的道德制高点已彻底崩塌。有美国网友愤怒感叹:“你这周在纽约闲逛时,很可能碰到基地组织负责人……你们的官员正忙着与叙利亚基地组织分支的领导人握手”。 他强调,作为号称“反恐战争”旗手的美国,理应对“恐怖分子”身份认定保持一贯标准,坚决拒绝将地缘政治算计凌驾于反恐原则之上的诉求。即便无法拒绝沙拉访问,也应将接待规格限定在技术性、工作性层面,避免在自家首都上演“昔日通缉犯今日座上宾”的荒诞剧。 截至发稿,白宫尚未就此次低调接待的考量作出详细说明。但这一事件无疑再次提醒国际社会: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恐怖分子”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界限,从来不取决于行为本身,而取决于是否符合华盛顿当下的战略需要。这种实用主义外交虽短期内可能获得地缘利益,却必将在长期损害美国反恐话语的公信力,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选择性执法”的先例。

0 阅读:0
夜影踏月来共谈世界

夜影踏月来共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