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华尔街日报》发文:“中国已证明自己有能力通过收紧关键稀土矿物的供应

鉴清评趣 2025-11-11 10:07:07

11月9日,《华尔街日报》发文:“中国已证明自己有能力通过收紧关键稀土矿物的供应,将其对全球供应链的控制武器化,但中国手中的筹码却不只限于稀土,其遏制力已延伸至锂离子电池、成熟制程芯片和药物成分这三大领域。” 2025年4月,当时首次将7类中重稀土纳入出口管制清单,直接导致全球铽价从每公斤965美元飙升至3000美元,涨幅超210%。 但真正让西方坐立不安的,是10月9日商务部发布的两项新规——不仅将管制范围从原材料扩展至冶炼分离、磁材制造等全产业链技术,更明确“任何含中国成分超0.1%的境外稀土物项均需许可”。这意味着,即使美国从本土矿场开采稀土,若使用中国设备或工艺,仍需经过北京审批。 这一招直击美国军工命脉。11月6日,白宫紧急致电中国,因洛克希德·马丁的F-35生产线仅剩两周镓库存,而全球99%的镓产能集中在中国电解铝厂。 更讽刺的是,美国空军第六代战机NGAD项目因稀土磁材供应中断,被迫推迟交付。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83.7%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重稀土依存度更高达97%,其中35%直接用于军工雷达与电子战系统。 西方试图通过“本土开采+第三国合作”破局:美国重启加州芒廷帕斯矿,澳大利亚联合G7推出“全球稀土勘探基金”。 但现实是,即便美国能挖出矿石,精炼环节仍需运回中国——中国承担了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掌握86%的深加工专利。德国VAC公司虽能生产高端磁体,但其90%的镨钕金属仍依赖中国进口。这种技术代差,让西方“去中国化”努力沦为纸上谈兵。 稀土之外,中国在锂离子电池、成熟制程芯片和药物成分三大领域的优势更为隐蔽却致命。全球80%的锂电池产能、79%的正极材料、92%的负极材料,以及63%的精炼锂、80%的精炼钴、98%的精炼石墨均来自中国。 2025年欧盟曾试图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减少依赖,但本土电池产能至今不足全球5%。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不仅掌控电池生产,更通过技术许可限制核心材料出口,直接卡住全球新能源革命的咽喉。 成熟制程芯片领域,中国生产全球70%以上的28纳米及以上芯片,覆盖汽车、家电、工业设备甚至国防系统。2024年中国成熟制程晶圆月产能突破600万片,占全球总量七成以上。 更关键的是,中国同时控制着99%的镓和全球第一的锗产量——这两种矿物是制造芯片和太阳能板的必需品。当美国集中火力遏制7纳米以下尖端芯片时,却忽视了成熟芯片对全球制造业的软性制约。 药物成分领域,中国供应全球60%-90%的抗生素、降压药等原料。美国FDA报告显示,其本土API自给率不足15%,重建产业链需十年以上。 2025年华北制药万吨级青霉素项目获批,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医药原料的垄断地位。这种控制力在公共卫生危机中尤为明显:若中国切断供应,西方药店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将迅速断货。 西方媒体将中国优势定性为“威胁”,实则暴露了其产业空心化的焦虑。2018年美国率先发动贸易战,对超5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税,并在芯片领域实施技术封锁。 中国的反制措施,无论是稀土出口管制还是技术许可限制,均属正当自卫。商务部此次扩招60名进出口管制人员,24小时轮班审核申请,本质是强化合规审查机制——既避免贸易战升级,又确保全球供应链话语权。 这场博弈正推动全球产业向“技术驱动、规则主导”转型。中国通过“资源+技术+标准”三维布局,从单纯供应者升级为规则制定者,美欧则试图通过技术替代与制度创新重构逻辑,但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正如华尔街日报文末所言:“当供应链的每一颗螺丝都开始说中文,规则书就得重新排版。” 这场供应链争夺战远未结束,但中国已用行动证明:在全球多极化进程中,技术自主与产业生态的构建,才是破解“卡脖子”困境的根本。 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这场博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53

评论列表

喃咛V浪漫

喃咛V浪漫

1
2025-11-11 13:18

欧美把黄金武器化了,本来用途不大的金属,这几年都给涨价了几倍

猜你喜欢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