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上午刷抖音,看见李福贵直播间在线人数一直保持在十万以上。这数字稳得跟村口老槐树似的,愣是把贾乃亮和与辉同行都给超了过去,直接蹿上带货总榜第一名。 你说这事儿咋就这么邪乎呢。 我窝在办公室椅子里,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点赞数,手指头冰凉。她那几条爆款视频,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几百万的红心。整个平台能打到这级别的,掰着指头数也没几个。面包掉地上沾了灰心情瞬间低气压,可人家这数据倒是干净利落,不带半点含糊。 这姑娘扎根农村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从最开始蹲在田埂上拍玉米苗,到现在被各大官媒轮番报道,每一步都踩得实实在在。去年秋天省电视台还专门给她做了期专题,镜头里她正帮着老乡打包红薯,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淌,笑得比地里的高粱还红火。要我说啊,这种扎根泥土的劲儿,才是真本事。 现在这势头,眼瞅着就要坐稳抖音带货头把交椅了。 你想想,现在城里人就爱看这个。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灯光舞美,反倒是土灶台里蹦出来的火星子,老农民脸上深深的皱纹,这些才最抓人心。她直播间里卖的蕨菜干、山核桃,都是现摘现炒,连箩筐上沾的露水珠儿都看得清清楚楚。 去年这时候她还蹲在自家小院试播,手机架在磨盘上,背景是咯咯叫的老母鸡。这才多久啊,设备换了好几茬,可那股子朴实劲儿一点没丢。最新消息说她的团队刚刚扩建了包装车间,可能要在下个收获季把周边十几个村的特产都带起来。 这事儿往深了想,可不只是卖货那么简单。 农村电商这把火算是让她给点着了。以前老乡们种的瓜果梨桃,要么等着贩子上门压价,要么自个儿蹬三轮车到镇上吆喝。现在好了,手机一架,全国各地的订单哗哗往里进。我听说他们村去年光靠电商就人均多挣了三千多,村头王大爷家新盖的二层小楼就是这么来的。 你说这算不算新时代的以工代赈? 但问题也跟着来了。物流跟不上是最头疼的,有些偏远山村的路况,大车进去都费劲。还有品控这块,虽然现在都是现摘现发,可万一量再大点,保不齐会出什么岔子。我那天看直播差点把重要数据给忘了记,这些实际困难可得一个个解决。 不过话说回来,李福贵这路子算是走对了。 她不光卖货,还教技术。怎么施肥,怎么除虫,什么时候采摘最合适,这些门道都在视频里说得明明白白。最近听说她打算搞个合作社,可能要把周边几个县的优质农产品都整合起来,统一标准统一销售。要是真成了,这带动效应可了不得。 你说现在这网络时代,真是给踏实做事的人开了快车道。 但咱也得冷静想想,热度能持续多久?毕竟平台风向说变就变,今天你是顶流,明天可能就换人了。关键还得看后续怎么经营,怎么把流量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让老乡们的钱袋子一直鼓着。 我瞅着屏幕里她正麻利地打包着山货,手腕上还沾着泥点子。这画面比那些浓妆艳抹的主播真实多了,你说是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