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2023 年郭家老院修缮时,工人在抽屉里发现本泛黄账本,字迹工整记着 1912 年至今的开销。 村里老人见了账本叹气:“这是张琼华记的,她守家时,郭沫若早成了大文豪。” 账本第一页写着 “光绪三十四年,嫁入郭家”,字迹还带着青涩。 1890 年,张琼华出生在四川乐山一个普通人家,从小跟着母亲学女红。 12 岁时她就会绣牡丹,针线细密,邻里都夸她手巧。 1912 年,经媒人介绍,22 岁的她嫁给了 20 岁的郭沫若,彼时他还是个求学青年。 新婚当天,她穿着自己绣的红嫁衣,盖着红盖头,满心期待。 洞房夜,盖头被掀开,郭沫若见了她,眉头立刻皱起来。 没等她说话,他转身就走,她拉住他衣袖哀求:“给我个娃吧!”他甩开她的手,头也不回地离开,红烛的光映着她孤单的身影。 第二天一早,她照样起身,给公婆请安,准备早饭,像没事人一样。 婆婆看着她红肿的眼睛,没多问,只把热粥推到她面前。 婚后第五天,郭沫若要去成都求学,立志攻读文学,她凌晨三点就起来煮鸡蛋。 把鸡蛋装进包袱时,她偷偷放了块自己绣的手帕,希望他能想着家。 他接过包袱,没看她一眼,转身就走,她站在门口看了很久。 从此,她成了郭家的 “顶梁柱”,既要照顾公婆,又要打理家务。 1914 年,郭沫若赴日本留学,攻读医学却醉心文学,开始创作诗歌。 他在东京写下《女神》初稿时,张琼华正天不亮去山上给哮喘的婆婆采草药。 山路滑,她摔过好几次,膝盖上的疤从来没好过,却从没抱怨过。 公公下地干活,她傍晚就去田埂边等,接过锄头,递上水壶。 1919 年,郭沫若在日本投身新文化运动,发表《凤凰涅槃》声名鹊起。 邻里李家婶子见她辛苦,劝她:“他在外头写文章出了名,早忘了你,改嫁吧!” 她摇摇头:“我既嫁入郭家,就要守好这个家,等他回来。” 1921 年,郭沫若与成仿吾等创办创造社,出版《女神》成中国新诗奠基人。 他在上海文坛意气风发时,张琼华正陪着想念儿子的公婆说话解闷。 1920 年,婆婆病重,临终前拉着她的手:“委屈你了,别等了。” 她哭着点头,可婆婆走后,她依旧守着郭家,没提改嫁的事。 1926 年,郭沫若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任政治部副主任。 他在前线奔走时,张琼华正顶着烈日在院里种菜,补贴家用。 1930 年,公公也去世了,家里只剩她一个人,日子更冷清了。 这年郭沫若因参与左翼文化运动,被迫流亡日本,在东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 她把院子里的空地开垦出来种蔬菜,还养了几只鸡,自己过日子。 有人劝她搬去和亲戚住,她不肯:“这是郭家的房子,我得守着。” 1937 年,抗战爆发,郭沫若回国投身救亡运动,在武汉主持政治部第三厅。 他在各地发表演讲号召抗日时,张琼华正把家里的旧衣物改成保暖的棉衣。 1939 年,郭沫若因公务回乡,此时他已是文坛领袖,开车到院门口时,她正在喂鸡。 看到他下车,她手里的鸡食瓢掉在地上,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他看着满脸皱纹、头发花白的她,也愣住了,半天没认出她。 她平静地说:“回来了?我去给你倒杯茶。” 这三天里,他偶尔提起在外办刊物、写文章的事,她安静听着,没提当年的事。 临走时,郭沫若说:“你多保重。” 她点点头,看着他的车消失在巷口。 之后,郭沫若继续投身文化事业,1944 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影响深远。 他在重庆、上海等地忙碌时,张琼华依旧守着老院,过着平淡的日子。 1950 年,村里搞土地改革,有人劝她把房子卖了,去城里生活。 这年郭沫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主持文化建设工作,她却不肯:“这是郭家的根。” 1970 年,她的眼睛花了,看东西模糊,却依旧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此时郭沫若虽年事已高,仍在整理学术著作,出版《李白与杜甫》。 1980 年春,她病倒了,邻居发现时,她手里还攥着那本账本。 临终前,她让邻居把红嫁衣拿过来,放在枕边:“我要带着它走,去找郭家的人。” 如今,提到张琼华,人们都会说她是个苦命却善良的女人,用一生守住了一个家。 主要信源:封面新闻——郭沫若和张琼华,谁才是旧礼制的牺牲者? 凤凰网文化——郭沫若婚姻解密:有旧式原配 有情人 爱上初恋胞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