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用中文演讲!”1976年,丁肇中在获诺贝尔奖后,想用中文演讲,美国却坚决不同意,后来怎样了? 1976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现场座无虚席,灯光璀璨。 就在嘉宾们翘首以待、屏息聆听这一年物理学奖得主的发言时,丁肇中走上讲台,却开口说出了一串中文,这一幕在诺贝尔奖75年的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这一年,他因为发现J粒子,与美国科学家伯顿·里克特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项成果不仅震动学术界,更被称为“十一月革命”,它证实了“粲夸克”的存在,改变了人类对物质构成的基本认知。 但在领奖前夕,一场关于“语言”的争执几乎搅乱了丁肇中的节奏。 1974年11月,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丁肇中带领的实验小组侦测到了一个新粒子,后来被命名为“J粒子”。 这不是普通的科研成果,而是一场物理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它直接证明了第四种夸克,粲夸克的存在。理论与实验的结合,让丁肇中一夜之间登上了世界物理舞台的最前沿。 1976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物理学奖由丁肇中和里克特共同获得一位出身华人家庭、祖籍山东日照的科学家,即将站在世界最瞩目的讲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而这个“声音”,丁肇中决定用中文说。这个决定在当时,并不被看好,美国驻瑞典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很快找上门来,态度坚决地表示反对。 他们的理由很直接,你是美国人,美国公民就该用英语发言,更何况当时的中美关系并不平稳,中文演讲在他们看来“政治敏感”。 但丁肇中并不打算妥协。他回答得很直接:“我愿意用什么语言就用什么语言,这不是你的事情,你管不着。”这句话,后来被不少人反复引用,成为华人世界的一种象征性表达。 他为什么这么坚持?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也不是为了制造话题,他只是发现,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从未有过一场中文演讲。 他想改变这个局面。他说:“我是中国人,中文是我的语言,我想让中文第一次在这个讲台上响起。” 1976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如期举行丁肇中在人群的注视下走上讲台,第一句话就是中文。 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实验工作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人尤其重要。”随后,他引用了一句中国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句话,在当时的国际语境下,显得格外有力。他用它来回应那些轻视实验、轻视动手能力的旧观念。 讲完一遍中文,他又用英文重复了一遍。这种“双语发言”的形式,在诺贝尔奖上前所未有,也让现场不少听众为之一震。 这一幕迅速传遍全球,中文第一次以正式发言的方式,出现在诺贝尔奖的讲台上。这不仅是语言的突破,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丁肇中的坚持不是偶然。他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但5岁时随父母回到中国,经历战乱、迁徙,童年记忆深刻地烙印着那个动荡年代的中国。 他家族有着浓厚的文化传统。祖父是山东日照的乡绅,倡导诗书传家。 母亲王隽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教育者,在临终前留下遗言:“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这些话,一直影响着丁肇中的人生选择。 即使后来成为美国公民,在哈佛、麻省理工、哥伦比亚等地任教,他始终没有割断与中国的联系。他常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信念。 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邓小平亲自邀请丁肇中回国访问,高能物理是当时中国科研的短板,急需国际接轨的人才和经验。 丁肇中没有迟疑,立即组织团队启动培训计划,此后几十年他帮助中国培养了近千名高能物理人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许多骨干,就是那一批学员中的佼佼者。 更重要的是在他主导的阿尔法磁谱仪(AMS)计划中,中国科研机构不仅参与,而且做出了实质性贡献。AMS计划作为国际空间站的重要科学项目,成为中美科技合作少有的亮点之一。 他还一直关心家乡的发展,在山东日照他担任当地科技馆的顾问,还捐赠了AMS的全尺寸模型,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这些事情他从不张扬,也不常提,但影响深远。 今年7月,北京怀柔科学城,丁肇中出现在一场学术活动中,89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站在讲台上,向年轻学者讲解最新的粒子物理成果。 他用中文讲,也用英文讲。有人问他还会不会回美国,他说:“我现在在中国,讲中国的科学。” 他的那场中文演讲,已经过去将近五十年。但它带来的影响却越来越清晰。 在那之后,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会议、在联合国、在世界各地的学术舞台上,用中文发言,他们不再担心听众是否理解,而是希望世界尊重中文、听见中文。 这场语言的坚持,最终成了一种文化的觉醒。 信息来源: 《他不顾美国反对,获得诺奖时坚持使用中文演讲,为家乡科技馆深夜拨通国际空间站电话》——中国科协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