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斩草除根,这才是真正的狠人,特朗普也不得不自愧不如!当地时间11月7日,韩军实际最高指挥官陈永胜,决心更换联合参谋本部所属的全部将官,以及所有服役满两年以上的上校与中校。 也就是说,几乎是一个不留,全都要更换。 根据联参内部披露的编制情况,目前体系内掌握指挥权的将军刚好四十人出头,上校层级军官稳定在一百人左右,中校及以下核心岗位人员约六百人。 这次调整方案中,四十名将军无一幸免,上校和中校里服役满两年的恰好各占一半,折算下来便是五十名上校、三百名中校要退出核心岗位,近五百人的调整规模,几乎清空了联参中层以上的指挥梯队。 这些人并非平级调动到其他核心岗位,而是直接被调离联参体系,发配至国防部行政岗位或各军种后勤部门,那些真正握有实权的空位,则全由陈永胜筛选的外部军官填补,这等于彻底斩断了原有指挥网络的延续性。 这般力度的调整绝非心血来潮,早在李在明政府九月初刚站稳脚跟时就埋下了伏笔。 新政府上任不到一周,便以“优化指挥体系”为由,将尹锡悦时期的七名上将全部解职。 要知道,这七人都是尹锡悦执政期间军队的核心支柱,尤其是在所谓“尹锡悦内乱”中直接负责军队调度的关键角色。 陈永胜在当时的任职听证会上就亮明态度,直言尹锡悦时期军队派兵进驻国会和选举委员会的行为,是“身着军装背离守护国民的天职”,他以联参议长候选人身份公开道歉时便放话,上任后要彻底肃清这种风气。 如今回头看,当初的道歉更像是一次提前交底,先斩高层再清中层的节奏,一步都没有拖沓。 将这套操作放进更广阔的坐标系里比对,更能凸显李在明的狠辣。 同为“敢折腾”的政治人物,特朗普任内也搞过所谓“人事清洗”,但和李在明这波操作比起来,简直是小打小闹。 今年四月,特朗普以“政策理念不合”为由解职北约海军女中将查特菲尔德,算上此前的调整,四年任期内总共才动了九名美军高级将领,且调整理由要么是保守派阵营的推荐,要么是单纯的理念分歧,从未敢触碰整个指挥体系。 即便是他最在意的FBI系统,当年因弗洛伊德抗议事件解雇的特工也仅二十人,即便后来列了五千人的调查名单,最终也只是挑着解雇了几个参与过调查他的人,本质上就是“报私仇”式的敲打,根本没触碰到机构的根基。 再回望韩国历史上的军队人事调整,李在明的操作更是打破了先例。 朴正熙执政时期算是对军队掌控力极强的了,当年为巩固权力,他将朝鲜战争名将金钟五逼退退役,可即便金钟五是独当一面的将领,朴正熙也只敢针对性清理这一个核心人物,没敢动整个参谋指挥体系。 要知道,金钟五可是指挥第6师守住春川、在白马山战役中表现突出的硬角色,即便如此,朴正熙也只敢“点对点”打击,哪敢像李在明这样直接对整个指挥层“一锅端”。 文在寅时期也搞过军队人事调整,但最多是调整个别关键岗位将领,中层军官群体始终稳定,从未出现过近五百人集体调离核心体系的情况。 陈永胜敢抛出这样的调整方案,背后显然有李在明的绝对背书。 按照韩国军方制度,联参议长本身没有直接人事任免权,所有调整都需国防部和总统府审批,没有李在明点头,陈永胜根本不可能公开这样的方案。 联参后来出面回应“方案尚未最终敲定”,说白了就是这操作太过激进,军方内部也有顾虑,但这种表态更像是给旧势力的缓冲,改变不了调整的大方向。 毕竟尹锡悦时期军队“不听招呼”的教训就在眼前,当年尹锡悦遭遇政治危机时,军队曾出现调度迟缓的情况,李在明自然不愿重蹈覆辙,他要的不是军队表面的服从,而是从指挥层到执行层的绝对掌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