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昨晚(11月9日晚)报道:“俄罗斯袭击导致乌克兰电力供应瘫痪。俄罗斯军队周六晚间动用458架无人机、发射45枚导弹袭击乌克兰。乌能源部称,这是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电厂最严重的袭击’导致该国发电能力降至‘零’。” 俄乌冲突持续升级,双方对彼此能源和电力基础设施的攻击愈发猛烈,陷入恶性循环。乌克兰此前袭击俄黑海最大炼油厂,如今俄方猛烈回击,让乌电力供应瘫痪,发电能力归零,民众生活苦不堪言。 458架无人机配合45枚导弹的密集打击,这样的规模已经超出了常规军事对抗的范畴,更像是冲着摧毁一个国家民生根基去的。电力是现代社会的血液,没有电,医院的呼吸机转不起来,供暖系统停摆,手机信号中断,甚至连自来水供应都会受影响。想象一下寒冬里的乌克兰民众,在黑暗中挨冻,生病的人得不到及时救治,孩子们没法正常上网课,这样的场景让人揪心。 冲突走到这一步,早已没有真正的赢家。乌克兰袭击俄黑海炼油厂,本意或许是想切断俄方的能源收入,却没想到换来如此猛烈的报复。能源和电力设施本就是民生命脉,攻击这些目标,受伤最深的永远是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俄方的反击看似强硬,却也让更多乌克兰民众陷入绝境,这种以民生为代价的对抗,只会让双方的仇恨越积越深,和平的曙光更加遥远。 德国之声的报道聚焦于乌克兰的电力瘫痪,但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战争的无底线蔓延。当军事行动开始针对基础设施,就意味着战争已经突破了人道主义的底线。国际社会一直在呼吁停火谈判,但现实却是双方的报复性行为愈演愈烈,仿佛陷入了“你打我一拳,我必还你一脚”的死循环,谁都不愿先低头,最终买单的却是两国的普通民众。 再看冲突的本质,能源和资源的争夺、地缘政治的博弈,这些宏大的议题最终都落到了普通人的生活里。乌克兰的发电能力归零,意味着工业停产、民生失序,而俄罗斯在遭受此前的炼油厂袭击后,经济和能源出口也必然受到影响。双方在互相消耗中,国力不断受损,民众的生活质量一落千丈,这样的内耗究竟能换来什么? 战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只会制造更多的痛苦和仇恨。当电力瘫痪的黑暗笼罩乌克兰大地时,或许更该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和平才是唯一的出路。无论是俄方的猛烈回击,还是乌方此前的攻击行动,最终都没有让任何一方受益,反而让两国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