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群:“我是在新竹的一个破庙里出生的。当时父亲因为违反军令,从将官变成了逃兵。我们家的钱也被人骗光了。而且据说那个骗子在逃到大陆的途中,被人丢到海里去了,想要回钱也不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住在破庙里。 1952年的台湾新竹,战后的硝烟尚未散尽,一座破败的寺庙里,李立群的啼哭划破了贫瘠的空气。 谁也未曾想,这个诞生在破壁残垣中的婴儿,未来会在演艺界闯出一片天地,更会在岁月长河中书写一段段关于亲情与坚守的传奇。 李立群的父亲曾是手握兵权的将官,却因违反军令跌落云端,沦为人人避之不及的逃兵。 屋漏偏逢连夜雨,家中仅有的积蓄被骗子席卷一空,而那个始作俑者在逃往大陆的途中,被人抛入茫茫大海,这笔救命钱终究成了泡影。 骗子的下场虽解气,却没能给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带来任何转机,走投无路的一家人,只能将破庙当作安身之所。 在那个流离失所者遍地的年代,像他们这样从云端跌落泥潭的家庭不在少数,能有一处遮风挡雨的地方,已然算是万幸。 两岁时,全家辗转迁往台北,本想依托父亲旧时的人脉寻求生机,现实却依旧骨感。 他们的住所简陋到令人心酸,左右两面墙体借自邻居,被戏称为“家徒二壁”,屋子中央还竖着一根水泥电线杆,成了这个家独特的“地标”。 下雨天,电线杆裂缝中渗下的水珠在泥地上砸出小坑,母亲总要及时用旧麻袋将其包裹,防止柴火发霉、被褥受潮。 台风来袭时,父亲需用绳子将茅草屋顶牢牢捆在电线杆上,一家人缩在墙角,在瓦片被吹飞的呼啸声中煎熬度日。 父亲放下昔日将官的尊严,扛着扁担去码头扛货,肩膀磨得红肿脱皮,常常累得倒头就睡,即便如此,他仍会在微薄收入中挤出一点钱,给孩子们买块麦芽糖解馋。 贫困的生活没有压垮这个家庭,反而让亲情愈发浓厚。 五年级后,家中时常三餐不继,为了让李立群继续求学,大姐毅然辍学当兵,退伍后进入刚兴起的酒廊行业工作。 看着大姐穿着礼服蹲在地上给客人倒酒聊天,李立群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 每当他不用功被大姐扇耳光、捶打时,他从不反抗,事后两人总会相拥而泣,还得压低声音怕邻居笑话。 李立群深知,是酒廊复杂的环境改变了大姐的价值观,让她的感情之路布满荆棘,这份愧疚与感恩,成了他前行的动力。 求学路上的李立群并非一帆风顺,小学四年级后便无心向学,常逃学去电影院“蹭票”。 初二时数学成绩仅二十几分,升学希望渺茫,在父亲建议下报考海事专科学校,却连续两年失利。 大姐为供他补习,再次扛起家庭重担,那一记恨铁不成钢的耳光,彻底打醒了他。 考入海专后,他练习“铁砂掌”劈砖换午餐,更加入青年剧团接受专业表演训练,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才华还让他免考两门科目顺利毕业。 1976年退伍后,李立群正式踏入演艺界,1981年就凭借电视剧斩获金钟奖最佳男演员。 1984年,他与同伴创办表演工作坊,推出多部经典作品,后来虽因理念分歧分道扬镳,转赴大陆发展后仍塑造了魏忠贤、任我行等经典角色。 即便遭遇投资失误欠下700万债务,他也凭借毅力和家人支持渡过难关,在演艺道路上始终步履不停。 事业之外,李立群从未忘记家庭责任。1984年,父亲通过寻亲广播得知失散多年的长子李建宇的消息,激动不已。 1990年,李立群受父亲嘱托,辗转前往河南孟州的小村庄,找到同父异母的大哥。 看到大哥家徒四壁的困境,他拿出三笔钱分别用于还债、修房和支持大哥做小生意,在他的坚持劝说下,大哥最终收下了这份承载着亲情的心意。 父亲去世后,他又遵照遗愿,将父亲的骨灰带回河南与原配妻子合葬,完成了父亲叶落归根的心愿。 大姐的晚年命运多舛,三十多岁嫁给大她十几岁的美国人,共同生活十几年后丈夫因肺癌离世,她返回台湾后又确诊胃癌。 临终前,大姐将大部分财产捐赠,小部分分给母亲和二姐,五十七岁便与世长辞。 每当回忆起童年与大姐一起看露天电影,大姐说“星星会跟着我们”的场景,李立群总会湿了眼眶。 如今的李立群,不仅是荧幕上的实力派演员,更是坚守家庭责任的丈夫、父亲与兄弟。 从破庙中诞生,在苦难中成长,他用坚韧与感恩,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铿锵人生。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