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窝在沙发刷手机,屏幕光刺得眼睛发酸,顺手点开个直播间正好撞见崔丽丽对着镜头抹眼泪。她捧着手机一字一顿念“请你在给我一些鼓励”,尾音拖得老长像裹了层蜜糖。我捞起手边的凉茶灌了两口,甜得喉咙发紧这年头连讨安慰都得演成连续剧了? 你说人为啥总爱在虚拟世界掏心掏肺呢?去年社科院有组数据挺有意思:每天超过三千万人会在陌生网友评论区寻求情感支持。可能当代人早习惯了把屏幕当树洞,敲几行字比对着活人开口容易得多。但镜头前这位明显把戏做全套,连哽咽的停顿都卡在换气节点上。 真要拆解这种表演套路,倒能扒出不少门道。先是制造脆弱感故意打错个标点符号显得心乱如麻;再配上微颤的气声,最好让屏幕那头觉得你正攥着纸巾发抖。可惜演过头就露馅,真正情绪崩溃的人哪顾得上调整美颜滤镜的亮度? 想起前阵子某心理机构发布的网络行为白皮书。里头提到过度表演式倾诉往往带着明确功利性,可能是流量变现的捷径,也可能是维系关注度的手段。就像街头杂耍的艺人,铜锣敲得越响,围过来的看客越容易往铁盘里扔硬币。 但问题在于,明明破绽多得像筛子,为啥总有人心甘情愿刷礼物?某互联网研究团队六月的报告点破了个理:共情疲劳让现代人判断力迟钝。当“心疼哥哥”“抱抱姐姐”变成弹幕标配,真情和假意早被碾成模糊色块。 这事往深了琢磨还挺吓人。当虚假共情形成产业链,以后谁还敢信屏幕那端的抽泣?某主流媒体上个月专访过几位被虚假卖惨骗打赏的网友,有个大学生的话记得特清楚:“现在看到眼泪先想是不是新型杀猪盘”。 倒不是说不能在网上寻求安慰。关键是得分辨哪些是真心换真心,哪些是演技拼演技。就像你明知道魔术是假的,但非得拆穿机关就没意思了。可要是有人硬把魔术包装成超自然现象,那性质就不同了。 最近网信办新规挺应景:明确要求情感类直播必须标注是否存在剧本设计。虽然具体落实还得磨合,至少给胡乱飙戏的套了层缰绳。毕竟真情实感不该变成批量生产的工业糖精。 晾在桌角的手机突然震起来,外卖员说餐盒漏了汤。手忙脚乱擦着泼溅的油渍,突然觉得这倒比某些精心设计的剧情真实得多至少塑料袋破洞时,你不会怀疑是外卖小哥故意制造的苦肉计。 所以下回再撞见屏幕里梨花带雨的,是先递纸巾还是先按举报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