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港独”、“台独”,为啥大家没听说过澳独?很简单,因为葡萄牙给予1981年之前出生的所有澳门人及其后代葡萄牙护照。 澳门与葡萄牙的联系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那时葡萄牙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抵达珠江口,寻求贸易机会。1557年,双方达成口头协议,葡萄牙获准租借澳门半岛,每年支付地租作为交换。 这张葡萄牙护照,看似是身份的“双选项”,实则从根源上瓦解了“分裂”的土壤。1981年之前出生的澳门居民,既能保留中国国籍,享受内地的发展红利,又能持有葡护照,享有欧盟申根区免签等便利,这种“双向便利”让“独立”变得毫无意义。没人会为了一个虚无的“独立标签”,放弃既有的双重保障——毕竟“澳独”不能带来更多实际利益,反而会破坏现有的稳定生活。 更关键的是,澳门与葡萄牙的关系,从一开始就不是“殖民占领”,而是“租借”。葡萄牙人在澳门生活三百多年,每年按时缴纳地租,直到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才明确“永驻管理”,但主权始终属于中国。这种特殊的历史渊源,让澳门没有形成“反中”的殖民遗留情绪,反而形成了“中葡交融”的独特文化——街头既有中式庙宇,也有葡式建筑;人们既说粤语,也懂简单的葡语,这种文化包容让分裂思想根本没有滋生的空间。 对比之下,“港独”“台独”的产生,都带着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台湾曾被日本殖民五十年,殖民当局刻意推行“去中国化”教育,埋下了身份认同混乱的隐患;香港则是被英国强行割占、租借,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中,英国刻意弱化中国元素,导致部分人对国家缺乏归属感。而澳门不同,葡萄牙在澳门的统治相对温和,没有刻意割裂与内地的联系,甚至允许中式教育、传统习俗延续,这种“不排他”的统治方式,让澳门人始终没有脱离中国文化根系。 现实利益的深度捆绑,更让“澳独”失去了生存基础。澳门土地面积仅32.9平方公里,人口不足70万,经济完全依赖旅游业、博彩业和服务业,而这些产业的核心客源和发展支撑,全部来自内地。疫情前,内地游客占澳门游客总量的70%以上,博彩业收入的八成来自内地消费者;澳门的水、电、蔬菜等生活物资,也大多由珠海供应。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依存关系,让每个澳门人都清楚,分裂只会让自己的生活陷入绝境,只有背靠内地,才能实现稳定发展。 回归后的政策红利,更让澳门人坚定了“国家认同”。“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堪称典范,回归以来,澳门经济总量增长近8倍,人均GDP稳居世界前列;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养老金等福利政策不断完善,居民幸福感持续提升。反观那些被“港独”“台独”裹挟的地区,社会动荡、经济下滑,民生问题频发。鲜明的对比之下,澳门人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对“分裂”二字避之不及。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澳门的人口结构相对单一,95%以上是中国公民,葡裔居民仅占少数,且大多与华人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族群纽带。没有复杂的族群对立,没有外部势力刻意挑唆,社会氛围和谐稳定,分裂思想根本没有传播的市场。加上澳门政府长期重视爱国教育,从小学到中学都开设了国情课程,培养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让“爱国爱澳”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其实,“没有澳独”的核心,是澳门人找到了“国家认同”与“自身利益”的完美平衡点。葡萄牙护照带来的便利,让他们无需通过“独立”寻求发展;历史传承的包容,让他们不排斥国家身份;现实的经济依存,让他们离不开内地支持;回归后的美好生活,让他们坚定了“爱国爱澳”的选择。 这种多方面的合力,让澳门成为了“一国两制”的成功典范,也证明了:只要保障民众的切身利益,尊重历史文化,强化国家认同,分裂思想就无从立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