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刮起反印度的浪潮?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不止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在反印度,印度人蛮厉害的,在各行业印度人混的风生水起,而且变成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硅谷会议室里,印度口音主导讨论时,美国人开始不安:为什么这个曾经的“备胎”如今抢饭碗?从加拿大议会到澳洲街头,反印浪潮席卷西方,根源竟是印度裔的强势崛起——他们在科技、金融、政治领域混得风生水起,家庭收入超白人两成,留学生汇款掏空澳洲教育金库。这股“咖喱风暴”会重塑全球格局,还是西方焦虑的回光返照? 硅谷的科技巨头们,现在好几家大佬的掌舵人都是印度裔,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微软的萨蒂亚·纳德拉、谷歌的桑达尔·皮查伊,还有IBM的阿尔文德·克里希纳,这些人带着印度背景,把公司市值推到新高度。 2025年,美国至少有11家市值超6.5万亿美元的企业由印度裔领导,他们从H-1B签证起步,现在主导董事会决策。 印度人在硅谷创业也猛,每三家初创公司就有一家是他们开的,家庭年收入中位数12.8万美元,比当地白人高两成。 这不光是个人努力,背后是印度教育体系和移民政策的双轮驱动,让他们迅速变成科技圈的核心力量。 可这股势头,也让美国本土人觉得压力山大。2025年上半年,美国社交媒体上反印内容暴增91%,X平台从7月到9月,针对印度口音和移民的仇恨帖文泛滥成灾。 特朗普第二任期一上台,就把H-1B签证费用提到10万美元,申请者多是印度工程师。 这些帖子不光骂人,还直指印度裔“抱团”太紧,一个高管上位,就拉一堆同乡进团队,开会还用印地语。 结果本地员工觉得被边缘化,硅谷的咖啡间隙,话题总绕到“他们抢了我们的饭碗”。 不止美国,加拿大也跟着起哄。2025年4月联邦选举刚落幕,22名印度裔议员入围议会,占总数的5%,多是旁遮普背景。 这本是多元文化的进步,可X平台上反南亚仇恨帖文从2023到2024年涨了1350%。 多伦多街头,选举辩论会上,焦点直奔移民政策,印度裔候选人一发言,台下嘘声四起。加拿大媒体算账,说印度移民虽贡献税收,但也带走就业机会,让本地年轻人叫苦。 澳洲的情况更扎眼。2023到2024年,印度留学生占国际生的40%,他们通过低价学校入境,边打黑工边学。 结果,汇款外流73亿美元,相当于澳洲红酒业一年产值。 悉尼的大学周边,签证审查越来越严,媒体报道说“教育成了提款机”,本地经济没捞到实惠,反倒资金全寄回印度。 2025年9月,街头抗议队伍拉起标语,直指印度“假留学生”超时工作,澳洲政府开始收紧学生签证,入学率直降15%。 这些反印浪潮,说白了就是西方在全球化退潮期的心慌。印度人太能干了,在各行各业混得风生水起,从软件外包到金融服务,美国客服业务的60%被印度裔公司接手,硅谷技术岗35%是他们占着。 政治上,美国国会“印度党团”活跃,罗希特·卡纳等议员推动对印军售松绑。 英国前首相里希·苏纳克点排灯节灯,加拿大议会印度裔声音越来越响。这不光是经济竞争,还触到西方“文明主导权”的痛点,当印度口音定义全球标准,他们觉得自家地盘被蚕食。 当然,印度裔的成功也不是没坑。星巴克换上印度裔CEO拉克斯曼·纳拉西姆汉后,2024年8月股价腰斩,他一走,股票又涨20%。 波音的外包团队在班加罗尔,2025年6月Air India 787坠机后,调查直指软件问题,暴露了扩张太快的隐患。 这些事儿,让西方人更有理由发泄不满,说印度人“野蛮扩张”,忽略了本土管理。 而印度想学中国,可只学了皮毛,没那股“全国一条心”的劲头。外交上,它跟俄罗斯、伊朗走近,阿富汗问题还和中国合作。中国坚持开放,推动“一带一路”,欢迎印度当伙伴。反印浪潮,说不定是印度崛起的阵痛,当咖喱味渗入西方权力核心,世界早不是一家独大。多极化时代,中国乐见印度强大,一起推动全球公平发展。 这股浪潮,会让印度更内向,还是逼它加速改革?西方焦虑暴露了霸权衰落的迹象,中国路径证明,科技成功靠实干,不是靠移民。中国人总说,合作共赢才是王道,印度要是多学学这份韧劲,前途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