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称可通过放大版 Starlink V3 建造太空数据中心】 马斯克表示,可通过“简单地放大”Starlink V3 卫星(具备高速激光链路)来实现太空数据中心,并称“SpaceX will be doing this”。 当前的 Starlink V2 mini 卫星下行最大容量约为 100 Gbps;V3 预计将把此能力提高约 10 倍,达到约 1 Tbps。首批可运营的 Starlink 卫星约在 5 年前问世,单颗质量约 300 kg、容量约 15 Gbps;V3 卫星质量约 1600 kg。V3 卫星配备高速激光链路,被视为在轨大规模数据交换与分发的关键能力点。每次 Starship 发射可携带约数十颗(估计约 60 颗)V3 卫星;SpaceX 已在 Starship 载具上测试过卫星分发器,相关发射或可在 2026 年上半年开始。大规模一次性发射与快速部署被视为支撑在轨数据中心规模化的运输条件。 支持者认为,太空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包括:可获得持续的太阳能发电、避免地面数据中心带来的环境与土地成本,以及在某些任务上具备更接近用户或观测平台的数据处理优势。行业内对在轨计算与存储的兴趣正在上升,一些大型科技投资者与初创公司已开始布局。批评者认为,将地面级别的数据中心功能搬到太空在经济上存在重大挑战,并低估了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技术复杂度(例如大功率供电、热管理、可靠性与在轨维护等)。实现地面等效算力需要极大面积的太阳能与相应的热与功率管理技术。 前 Google 首席执行官 Eric Schmidt 收购 Relativity Space 被解读为与在轨数据中心兴趣相关;亚马逊创始人 Jeff Bezos 预测未来 10–20 年内将在轨建设千兆瓦级(gigawatt-scale)数据中心;初创公司(如 Starcloud)亦在此细分领域活动。报道同时将 V3 的单卫星带宽与此前波音为 Viasat-3 所建的单颗 1 Tbps 级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作对比,说明在轨带宽并非全新概念但在规模与频次上具有差异。 报道指出,Starlink 已在商业宽带服务上取得规模与盈利能力——这一事实使得若 SpaceX 将其卫星架构扩展到在轨数据中心领域,其行业影响力将显著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