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究竟在哪?邱震海语出惊人:“中国辛辛苦苦在14亿人中培养人才,老美是在77亿人中收割人才,中国是个挣钱的好地方,但是留不住人才,这与环境有关!”短短2句话,却点破了问题的根本,发人深省! 中国靠着14亿人口的大底子,教育体系建得像铁桶一样严实。从中考到高考再到研究生选拔,一层层过滤下来,每年都能筛出大批啃技术的硬骨头——全球化智库的《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5》直接把“全球人才规模第一”的帽子给了中国。 2024年顶尖科学家数量达到32511人,占了全球近28%,第一次超过了美国的31781人。 光是STEM领域的博士毕业生,中国一年就能出7.7万人,几乎是美国的两倍,这些人毕业后扎进半导体、AI领域,直接成了产业升级的燃料。 国家在背后的投入更是不含糊,2024年的科研经费一口气冲到3.6万亿,比上年多了近3000亿,增长8.9%,其中应用研究经费增速更是飙到17.6%。 这笔钱没白花,5G基站建得比全球其他国家加起来还多,华为的5G专利数量常年霸榜;新能源汽车领域更狠,比亚迪靠着本土工程师团队,2023年销量直接超过特斯拉,成了全球销冠,这背后就是百万工科生的集体发力。 连苹果CEO库克都佩服,说在美国召集模具工程师可能坐不满一屋,在中国能挤满好几个足球场,这话虽带点夸张,却戳中了中国“工程师红利”的实质。 而美国那边,玩的是另一套路数,自家培养的人才不够,就敞开大门“收割全球”。 2023到2024学年,在美国读本科及以上的外国留学生都超过112万人了,创下了几十年的新高,其中近50万人都扎在数学、计算机和工程这些硬核专业里,等于全球在给美国培养技术储备。 硅谷更是这套路的典型受益者,谷歌、苹果这些巨头里,海外人才占比常年超过三成,关键岗位上随处可见印度、中国、欧洲的科学家,等于用全球智慧给美国的创新买单。 并且美国还靠H-1B签证这类政策留人才,每年十几万高端人才拿到身份,直接充实了科研和产业一线,这种“坐享其成”的模式,确实比自己从头培养省力多了。 不过中国的短板也很明显,邱震海说的“留不住人才”不是虚话。早年不少顶尖人才外流,说到底是环境没跟上——虽然科研经费总量大,但基础研究占比才6.88%,比美国的17%差了一大截,搞基础研究的人想申请个课题,审批流程能绕晕人,不像美国实验室里自由度那么高。 而且评价体系一度太看重论文数量,不少人被逼着“为了发论文而研究”,反而限制了真正的创新。 2010年前后,不少华裔科学家在美国拿到终身教授,却不愿意回国,就是觉得这边的科研生态不够宽松。 但这两年情况明显在变,中国的“人才磁吸力”正在回升。2010到2021年,1.25万华裔科学家从美国回流,一半以上都是2017年之后回来的,这背后是科研环境的实实在在的改善。 比如颜宁回国筹建深圳医学科学院,不用再应付繁琐的经费审批,能直接牵头重大项目;施一公搞西湖大学,打破了传统高校的评价体系,让科学家能安下心来做研究。 国家也在发力,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涨了10.7%,比总经费增速还快,大科学装置像“天眼”“墨子号”接连落地,给高端人才提供了能干事的平台。 现在的格局很有意思,中国靠“人海筛选+集中投入”在应用技术上一路狂奔,5G、新能源汽车这些领域已经跑到了前面。 美国靠“全球收割+宽松环境”在基础创新上保持优势,芯片、生物医药这些硬核领域还握着话语权。 但差距确实是阶梯不是天堑,中国人才规模的底子在,这两年又在补环境的短板,回流的科学家已经开始发力——“天问”探火团队里有不少海归博士,中芯国际的芯片突破也离不开回流工程师的攻关。 要是再把审批流程磨得更顺,评价体系更灵活,说不定哪天中国也能从“培养大国”变成“吸引大国”,到时候邱震海说的差距,可能就要换个说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