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带着全部的积蓄回到了中国…… 上海某实验室的展示柜里,1989 年《细胞》杂志原件泛着旧光。 旁边的小瓶里装着 necroptosis 抑制剂样本,标签写着 “2005 年研发”—— 这些都是袁钧瑛带回国的 “学术家底”。 从推翻细胞死亡认知到推动临床转化,每一件展品,都对应着她的关键贡献,也藏着她回国的初心。 1989 年哈佛医学院的实验室,袁钧瑛盯着线虫胚胎的显微镜图像,突然眼前一亮。 她首次发现 ced-3 和 ced-4 基因能调控细胞程序性死亡,直接推翻 “细胞死亡无规律” 的传统观点。 这一发现被刊登在《细胞》杂志,为细胞死亡领域建立新研究框架,成为该领域的奠基性成果。 当时她 32 岁,刚结束博士生涯,这个贡献让她直接获得哈佛助理教授邀约 —— 但她始终记得,1982 年作为公派生出国时,“回国奉献” 的承诺。 1993 年,袁钧瑛在麻省总医院建立核心实验室,带领团队转向哺乳动物研究。 那时国内科研条件有限,她私下与复旦校友联系,定期寄回最新文献,却暂未提回国 —— 她知道,需先积累足够成果与资源。 他们首次证实 ICE 酶在炎症反应中的关键作用,揭示炎症与细胞死亡的关联机制。 这一成果填补了领域空白,为后来炎症性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被《科学》收录。 实验室也从两张操作台扩展到拥有完整设备的团队,为后续带成果回国奠定基础。 2000 年,袁钧瑛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此时她的团队已取得多项突破性贡献。 丈夫俞强频繁往返中美,每次都给她带国内科研进展:“上海新建了生命科学研究院,设备越来越全。” 她听后总会沉默许久,开始悄悄整理实验数据,想着 “或许快到回去的时候了”。 他们鉴定出 BID 蛋白在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中的核心作用,阐明其如何介导线粒体损伤。 该研究登上《自然》,为癌症治疗提供新靶点,多家药企据此启动靶向药物研发 —— 她盼着这些成果,未来能在祖国落地。 2005 年,袁钧瑛团队又有重大发现:首次定义 necroptosis(程序性坏死)这一新型细胞死亡形式。 同年,她受邀回国参加学术会议,看到上海张江实验室的建设规模,内心回国的念头愈发强烈。 “国内已能支撑高端研究,我该把成果带回来,惠及更多同胞。” 她在日记里写道。 他们筛选出特异性抑制剂 ,在脑缺血动物模型中证实可减少脑组织损伤。 这一贡献打破 “细胞坏死不可调控” 的认知,为中风等疾病治疗开辟新方向 —— 她深知,这类疾病在国内患者众多,急需转化成果。 2008 年,此时国内高校开始引进顶尖人才,复旦校长亲自赴美拜访,邀请她建立独立实验室。 她看着对方带来的实验室规划图,再想起多年来 “回国” 的承诺,终于下定决心:“等完成手头课题,就回去。” 他们通过结构生物学手段,揭示 RIPK1 的激活与抑制机制,为靶向药物设计提供精确结构基础 —— 这些核心技术,她早已计划好带回国内。 2012 年,袁钧瑛变卖波士顿房产,将全部积蓄与科研资料带回上海。 回国的直接原因,除了国内科研条件成熟,更因她发现:国际上细胞死亡研究的转化成果,国内患者难以快速受益。 “我的研究若不能服务同胞,再顶尖也有缺憾。” 她在回国欢迎会上说。 她带回的不仅是资金,还有完整的细胞死亡研究体系,包括实验方法、模型构建经验等。 在上海建立实验室后,她第一时间开放研究平台,与国内高校共享资源,加速领域发展 —— 这是她兑现承诺的第一步。 如今,袁钧瑛的实验室已成为国内细胞死亡研究的核心平台,培养出数十名青年科学家。 她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将科研资源向基层实验室倾斜,推动科研普惠。 她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 RIPK1 抑制剂进入临床二期,有望成为首个国产靶向程序性坏死的药物 —— 这正是她当年回国想实现的目标。 从基础研究到人才培养,从临床转化到平台建设,她的贡献仍在持续 —— 如今的她,仍每天泡在实验室,继续为领域突破发力。 她的故事证明,真正的学术贡献,不仅是发表论文,更是带着初心与成果回归,让知识从国际舞台,真正惠及祖国大地的患者与科研事业。 主要信源:(中华网——袁钧瑛: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科研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