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中国国家电投集团宣布了塔拉滩光伏项目的建设,这事从2011年就启

真诚书签 2025-11-06 15:04:01

果不其然。 中国国家电投集团宣布了塔拉滩光伏项目的建设,这事从2011年就启动,目标就是把一片戈壁变成大规模清洁电力产区。 塔拉滩海拔接近3000米,年日照大约3000小时,太阳资源够硬。当年首批建设者进场,装机规划上百万千瓦,发的电要并网外送。这不是“乌龙”,而是选了适合的场地,后面的生态变化是顺带拉起来的增益。 2012年首批光伏板立起来,2013年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开建,装机85万千瓦,在高原跑成了样板。摩洛哥的努尔更偏向光热,技术路径不一样,塔拉滩走的是光伏,关键在控沙和稳定运维。 到2021年,共和光伏产业园装机超过20吉瓦,园区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进来企业有60多家,这个规模在全球都算大的。放到外面看,阿布扎比的Noor Abu Dhabi电站约1.17吉瓦,规模差距一目了然。 真正的考验落在风沙和尘土上,板面磨蚀、积尘影响发电,地表水分留不住。现场团队把支架抬高、周边撒耐旱草籽,阵列本身挡风,阴影区保水,几年下来草带起来了,地表稳了,设备也更好维护。 草起来后遮光和火险跟着来,人工除草费时费力。2014年前后,把羊放进光伏区试一把,先是几百只,后来上万只,控草、养土、减成本,一个闭环跑通,电站效率和生态都受益。 这一套并不孤立。西班牙、美国一些光伏场也用羊控草,经验可对照,但塔拉滩把控沙、增绿和产业结合到一个盘里,尺度更大、连续性更强。 随着产业链延展,本地就业也稳住了,部分牧民转做电站维护,月收入在四五千,交通和居住条件随之改善,“光伏羊肉”做成品牌,销到外省,增收有看得见的结果。 生态数据也在变化。塔拉滩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升到20%以上,风蚀减弱,沙尘过程减少,生物出现更多样性,这些都是长期监测能看到的指标。 外部观察并不缺。媒体和机构提到“光伏+生态”的做法在多地试行,但像塔拉滩这样连片、装机和生态两端都做厚的案例不多,这里提供了一个可评估的样本。 把这事叫“乌龙”不贴切,更像是在同一块地上同时完成发电和生态修复,两条线并行推进,互相加成,最后跑出了意外收益。 如果要复制,前提很清楚:光照条件得够、地形要适合布置、供水方案要跟上、运维体系得能hold住,生态端的目标和电站端的指标要同时设定。 塔拉滩现在的画面很直:板阵成片、草带稳定、羊群穿行、设备干净,电力外送在跑,产业链在伸。这里的路径不是概念,是在地的操作。 收个尾:这不是“乌龙”,是能发电、能稳土、能增收的一套组合拳,戈壁在变成产能,日子在稳步改。

0 阅读:69
真诚书签

真诚书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