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泰州队冠军当南京奥体中心6万余名观众的欢呼穿透夜空,当省委书记亲手为球员挂上

张慧啊林 2025-11-06 14:39:38

苏超泰州队冠军当南京奥体中心6万余名观众的欢呼穿透夜空,当省委书记亲手为球员挂上奖牌,泰州队以点球大战4:3击败不败劲旅南通队,捧起首届苏超联赛冠军奖杯的时刻,本应是草根足球的荣光盛典。然而网络上“雇佣军夺冠”“含金量不足”的指责却汹涌而来,让这支一路逆袭的黑马球队蒙受不白之冤。回望赛事全程,南京发布从开赛初期调侃的“友谊第一比赛十四”,到落幕时深情寄语的“1314友谊,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恰是对这场争议最生动的回应。在我看来,泰州队的冠军头衔,既有规则为盾,更有拼搏为证,这般“泰委屈”的非议,实在难以服众。

规则是竞技体育的生命线,泰州队的夺冠全程合规合法,无可指摘。质疑声的核心指向“本土属性”,认为球队主力多来自长春亚泰U21梯队,缺乏本地根基。但泰州市体育局早已明确回应,15名主力均通过户籍或学籍审核,与亚泰的合作属正规青训联动,完全符合苏超“限制职业合同球员数量”的规则红线。省级组委会的一次性审核通过,更是对球队参赛资格的官方背书。还记得开赛之初,南京发布以“友谊第一比赛十四”的俏皮表述,点出苏超作为草根赛事的亲民底色——它本就不是地域壁垒的角斗场,而是足球爱好者交流的大舞台。竞技体育的公平,首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若仅因球员来源就否定冠军的合法性,无异于要求百米赛跑选手必须出身本地,既违背联赛初衷,也无视资源流动的客观现实。苏超规则为青训联动留下空间,泰州队依规组队、依规参赛,夺冠结果理应得到尊重。

拼搏是冠军最厚重的底色,泰州队的逆袭之路满是汗水与坚韧,绝非“躺赢”。谁能想到,这支最终的冠军球队,常规赛曾遭遇四连败,排名仅列第六,一度被嘲讽“昙花一现”。从连败的低谷到淘汰赛的绝境逢生,他们用176天的坚守书写了奇迹:1/4决赛点球4:2淘汰徐州队,半决赛经9轮点球大战9:8险胜南京队,决赛面对控球率占优的南通队,以稳固防守顶住全场压力,最终靠门将的神勇扑救锁定胜局。烈日下球员磨出水泡的扑救,酷暑中反复练习的点球,连败时顶住网暴的坚韧,这些无人看见的付出,都是冠军最坚实的注脚。女帅周高萍逐帧拆解战术,球员场均跑动比对手多8.6公里,这样的备战强度与拼搏精神,难道不配一座冠军奖杯?正如南京发布所言,苏超球队“聚是一团火”,每支队伍在赛场上全力以赴,都是对足球热爱的最好诠释,泰州队的拼搏,正是这团火焰中最耀眼的一束。

苏超的价值不止于竞技胜负,更在于激活城市活力、凝聚市民情感,泰州队的夺冠恰恰实现了这一核心意义。夺冠当晚,泰州文旅连夜发布44条庆祝内容,市民燃放烟花堪比过年,“看球送早茶”的联动让城市烟火气与足球热情交融。从“散装泰州”到万众一心喊出“我是泰州人”,这支球队用一场场胜利消解了地域隔阂,让新老市民在呐喊中找到归属感。而南京发布那句“散是满天星”,更道破了苏超的深层价值:各支球队来自江苏各地,无论胜负,都在为当地足球文化播种,为城市活力赋能。数据显示,苏超赛事已带动江苏相关领域营收大幅增长,泰州借势推出的景区免费、消费券补贴等政策,更让体育热度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那些指责“流量大于竞技”的声音,恰恰忽视了草根赛事“文体+文旅”的多元价值,将单一的“本土属性”凌驾于城市赋能的宏大意义之上,也辜负了“1314友谊”所承载的包容与团结。

体育的魅力在于突破偏见、致敬拼搏,苏超作为中国最火的业余赛事,其初心本是为足球爱好者搭建舞台。从“友谊第一比赛十四”的轻松调侃,到“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的深情寄语,南京发布的话语变迁,正是苏超从热闹开赛到凝聚精神的真实写照。泰州队的逆袭,恰是竞技体育“以弱胜强”“永不言弃”精神的生动诠释。球迷对本土青训的期待值得理解,但情感偏好不能替代规则判断,主观臆断更不应否定汗水价值。当我们为体育精神喝彩时,更应坚守“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拼搏之下皆为英雄”的底线。

泰州队的冠军奖杯,刻着合规的底线,映着拼搏的光芒,载着城市的希望,更呼应着“1314友谊”的包容与温暖。这样的冠军,何来“不配”?这样的非议,实乃“泰委屈”。愿我们能摒弃偏见,正视每一份坚持与付出,让竞技体育回归纯粹,让每一个拼搏者都能在掌声中收获应有的荣光,让苏超这团足球之火,照亮更多热爱与梦想。热点观点

0 阅读:25
张慧啊林

张慧啊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