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航天圈直接放了个“大招”,东部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里一枚国产重型火箭嗖地冲

巴斯历史集世界 2025-11-06 12:30:24

印度航天圈直接放了个 “大招”,东部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里一枚国产重型火箭嗖地冲上天,稳稳把一颗 4410 公斤的卫星送进了预定轨道,这可是印度从本土发射过的最重卫星,更牛的是全程没靠任何外国帮忙,纯自家技术搞定。 这枚叫 LVM3-M5 的火箭可不是临时凑数的家伙,43.5 米的个头摆在发射架上,642 吨的起飞重量看着就扎实。点火那会儿,底下两个固体助推器先发力,5150 千牛的推力把火箭猛地拽上天,131 秒后助推器完成任务分离,这时候火箭已经爬升到 62.3 公里的高度。 紧接着液体核心级接棒,两台发动机继续往前推,最后轮到最关键的低温上面级,靠烧氢氧的发动机精准控制轨道,整个过程 16 分钟不到,卫星就稳稳脱离火箭,进入了近地点 170 公里、远地点 3 万公里的椭圆轨道。 被送上去的 CMS-03 卫星可不是个空壳子,4410 公斤的重量里全是真东西,设计寿命能扛 15 年。它身上带着好几个频段的转发器,Ku、Ka、C 波段全都有,能干的活儿不少。 印度海军这下算有了硬家伙,舰艇在印度洋巡逻、飞机执行任务,不管是发语音还是传数据、送视频,全是加密链路,别人想截都截不到,海上作战和指挥调度的实时通信这下稳了。 不光军方能用,那些偏远没宽带的地方也能沾光,靠这卫星就能连上网,军民两用的本事算是拉满了。 以前印度也发过比这重的卫星,比如那枚 5854 公斤的 GSAT-11,可那得跑到法属圭亚那,花钱请欧洲的 “阿丽亚娜 5” 号帮忙。这次不一样,从火箭到卫星全是自家造,连发射场地都在本土,相当于彻底不用看别人脸色了。 为了这事儿,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还特意给火箭做了升级,有效载荷能力硬生生提了 10%,就是为了保证这颗重量级卫星能精准入轨。 更藏着心思的是,火箭在送完卫星后还悄悄搞了个实验 —— 把自主研发的 C25 低温级发动机重新点燃了一次。这步操作可不简单,意味着以后能用这火箭把多颗卫星送到不同轨道,灵活性一下就上来了。 要知道这火箭之前就立过功,2023 年把 “月船 3 号” 送去过月球南极,还两次用 “一箭 36 星” 的方式帮 “一网” 公司发过互联网卫星,这次算是再添一个硬核成绩。 莫迪在社交平台上直接夸自家航天机构给力,说他们让航天领域成了卓越和创新的代名词。这话倒也不算夸张,毕竟能把 4 吨多的卫星用国产火箭送进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做到的。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对火箭要求极高,得有足够推力挣脱引力,还得保证入轨精度,这次 LVM3-M5 算是把本事都亮出来了。 卫星分离后也没闲着,太阳能板很快展开,系统顺利激活,正靠自身的推进剂慢慢调整轨道,朝着最终的地球同步轨道爬。地面站网络一直盯着它,实时传回来的数据都符合预期,看样子接下来就能顺利进入工作岗位。 这颗卫星还有个曾用名 GSAT-7R,是之前海军用的 GSAT-7 卫星的升级版,当年那枚才 1982 公斤,这次重量翻了一倍多,功能自然也强了不少,高吞吐量通信的本事能让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这次发射不光是创了纪录,更实在的是帮印度省了不少事。以前发重卫星得找外国火箭,花多少钱另说,还得看人家的日程安排,自主性完全谈不上。 现在自家火箭能扛事儿,不光成本降了,以后不管是军事卫星还是民用卫星,想什么时候发就什么时候发,战略上的主动权一下就攥在了自己手里。 更重要的是,这事儿还为以后的大计划铺了路。印度一直在推进 “加甘扬” 载人航天计划,打算把自家宇航员送进太空,之后还要建空间站,这些都得靠重型火箭运载荷。 按照计划,2026 年 3 月前就要用 LVM3 火箭搞首次无人飞行试验,把个模拟宇航员的机器人送上去测可靠性,这次发射算是给后续任务攒足了经验。 能做成这事儿,背后的技术积累也少不了。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早就搞起了液体推进中心,Vikas 发动机就是这么磨出来的,维克拉姆・萨拉巴伊中心负责火箭集成,各级部件组装得严丝合缝。 地面的跟踪网也能覆盖印度洋,卫星飞上天全程都能盯着,数据传输一点不耽误。从 2020 年 CMS-01 卫星起步,到这次 CMS-03 登顶,印度在通信卫星领域算是一步步扎稳了脚跟。 说到底,这波操作算是把印度航天的自主化水平亮给了全世界。不用再依赖外国火箭,自家技术能顶事儿,不管是军事通信还是民生宽带都能兼顾,还顺带为载人航天探了路。 以前总有人觉得印度航天靠 “蹭”,这次 4410 公斤的卫星一上天,算是用实力堵了不少嘴。接下来就看这颗卫星能不能稳稳发挥作用,以及 LVM3 火箭能不能在载人任务里再续辉煌了。 参考资料:环球网《改进多个方面性能,印度试射最强火箭,备战载人计划》

0 阅读:4
巴斯历史集世界

巴斯历史集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