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中医,病再多、再怪,背后大多数情况都是因此原因
李可老中医,是中医界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名家。
1930年生,行医五十余年,一生笃信张仲景学说,擅长用重剂中药来救治急危重症。他的医术精湛,尤以治疗心衰、虚劳、肿瘤等疑难杂症见长。代表作《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在学界影响深远,被许多中医临床工作者奉为学习重症中医思维的重要参考书。
李老在长期的实践中,提出了“扶阳托邪”的独特治法,成为他治疗急危重症的核心思路。他认为,许多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顽疾,其根本原因在于“六淫外邪深伏于内”,也就是外感之邪潜藏体内,日久化为深病。要想治好这些病,必须“扶正开表、透邪外出”,这是他反复强调的原则。
李老认为,《黄帝内经》中“善治者治皮毛”这句话,不只是讲治表证,更是揭示了许多重病顽症的关键思路——通过开表解邪,使伏邪有出路。倘若一味攻里,不顾表邪外达,则病邪反而愈深,患者“不得外解,则不死不休”。
在实际临床中,李可老中医和弟子们勤于实践,总结出大量典型医案,证实了“伏邪理论”在危重症治疗中的显著效果。这些经验后来被系统整理成书,展示了中医“外感内伏”的独特病机观,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到阳气在人体生命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李老也认为,病机的根本在“阳气不到”。
一句话——“阳气一处不到,就是病。”他反复强调,阴阳关系并非对等,阳主阴从,阳能统阴,阳气是生命的核心动力。只有阳气充足,人体才能运行有序;一旦阳气衰微,百病丛生。正因为现代人多劳少养、思虑过度、饮食不节,李老直言:“今之人,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不见一。”在他看来,临床治病首先要从扶阳入手,这不仅是治病之道,更是养生之根。
基于这样的认识,李可提出“万病不治,求之于肾”的理念。肾为先天之本,阳气之根,是一身之源。无论内伤外感、虚实寒热,皆离不开肾气的盛衰。他还强调“后天之本在脾”,提出“三阴统于太阴”的观点,认为脾胃的强弱决定人体的生化之源,是维持阳气运行的关键。因此,在治病时,他总是注重顾护脾肾元气,强调温阳、潜阳、敛阳、扶阳、补阳、回阳等不同层次的用法,以阳气为主导,灵活施治。
其实,阳气理论在中医里有着非常深的渊源。早在《黄帝内经》的时代,古人就已经认识到阴阳是生命的根本,但更强调阳气的主导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讲:“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意思是说,阴阳虽然相互依存,但阳气主外、阴气主内,两者协调才能保持身体平衡。而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更是把阳气比作“天与日”,指出如果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置和运行规律,生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寿命也会缩短。
到了后世,许多名医都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阳气理论。
东汉的张仲景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在《伤寒论》中提出“六经辨证”的体系,而贯穿其中的核心就是“扶阳救逆”。他认为在外感病的发展过程中,阳气的变化决定了疾病的深浅、轻重和转归。例如太阳病阶段重在护阳、防寒;到了少阴病阶段,就要用附子、干姜等温阳药来回阳救逆。可以说,《伤寒论》的精髓之一,就是通过扶助阳气来恢复机体的自愈力。
综合来看,李可老中医的学术体系,以“阳气”为核心,以“扶阳托邪”为纲,贯穿了辨证、用药、施治的全过程。他深刻继承并发展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把仲景的理论从外感病扩展到现代各种内、外、儿、妇、皮肤等各科疾病中。在他的思维中,阳气是生命的火种,是医者下手的关键。正是这种“重阳气、重根本”的理念,让他在无数急危重症面前,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也为中医临床开拓出新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