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当辅警,是大材小用还是另辟蹊径?你怎么看? 近日,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拟聘用勤务辅警的公示名单引发全网热议。在80名拟聘用人员中,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名校毕业生的身影赫然在列,让“名校生应聘基层岗位是否大材小用”的话题迅速登上讨论热榜。 这份公示来自“中安卫士北京”微信公众号,明确标注了拟聘用人员的毕业院校信息。11月5日,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相关工作人员已确认名单内容属实。据悉,此次招聘的80个辅警岗位涵盖巡逻值守、警犬训导等多个方向,实行正常班制,试用期工资4200元,转正后工资待遇在5111元至6839元之间,岗位分配将由单位统筹安排,报考人员需服从组织调配。 其实这并非个例。今年6月,北京市公安局公示的2025年度第二批文职辅警名单中,就已有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名校毕业生入选,岗位涉及行政助理、信息管理等。两次公示接连出现名校生的身影,也让公众对这一就业选择的讨论愈发激烈。 在网友的声音中,不乏“清北学子去当辅警太可惜”“多年寒窗苦读换来基层岗位,资源浪费”的质疑,认为名校毕业生理应从事更“高端”的工作,辅警这类基层岗位配不上其学历背景。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理解:“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稳定的岗位值得珍惜”“基层工作需要高素养人才,名校生的加入是好事”。 针对这场热议,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给出了理性看法。他指出,名校生选择基层岗位,固然有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客观因素,但这绝非“大材小用”。对于刚毕业的名校生而言,基层工作是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的宝贵平台,通过辅警岗位能更直接地接触民情、了解社会,弥补缺乏基层经验的短板;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系统的思维能力,他们的加入能有效提升基层管理的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正如南方部分城市已要求网格员需本科以上学历,基层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终究会让工作开展更高效、更贴合群众需求。 事实上,职业选择本就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适配与否。名校光环代表的是过去的积累,而不是未来的束缚。辅警岗位看似平凡,却承担着维护公共安全、服务市民出行的重要职责,需要足够的责任心、沟通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北大等名校毕业生选择这份职业,或许是出于对公共服务的热爱,或许是将其作为积累经验的跳板,无论初衷如何,都是对自身职业规划的自主选择,理应得到尊重。 随着社会就业观念的不断转变,“学历至上”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渐打破。越来越多的名校生不再执着于传统认知中的“高薪高位”,而是更注重职业的实际价值和个人成长空间。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当更多高素养人才愿意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不仅能为基层治理注入新鲜血液,也能让个人价值在实践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北大毕业生当辅警,不是大材小用,而是多元就业观下的理性选择,更是基层治理提质升级的生动写照。愿我们能少一些对职业选择的刻板偏见,多一些对个人追求的理解尊重,毕竟每一份认真付出的工作都值得肯定,每一个脚踏实地的追梦人都值得喝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