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杨虎城将军的五女杨拯陆马上就要结婚了,但就在前往勘察石油的路途中遭遇大暴雪,找到杨拯陆时,她早已僵硬,不久后,未婚夫与其姐姐结婚。 1936年,西安事变的主要发动者杨虎城将军迎来了第五个女儿杨拯陆。出生不久,父亲杨虎城因西安事变被蒋介石长期监禁,小拯陆从未感受过父爱的温暖,只能在外婆的抚养下艰难成长。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这个孩子跟随外婆辗转四川,每当日军飞机轰炸成都时,外婆就慌忙将她和姐妹们藏到柜子下面。1947年,杨拯陆的母亲谢葆真惨遭特务杀害,两年后父亲杨虎城将军也被敌人暗害,她彻底沦为了一个孤儿。 13岁的杨拯陆没有被命运击垮,反而更加坚定了报国的决心。此后,正在上中学的杨拯陆加入了共青团,励志为国家繁荣富强而读书。她学习成绩优异,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先后担任团支部书记和团总支书记。17岁那年,杨拯陆如愿以偿,考入了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专业。她选择这个专业,深知国家的石油建设急需人才。 在西北大学求学期间,杨拯陆遇到了同班同学谢宏,两人志同道合,很快发展成恋人关系。1954年4月,年仅18岁的杨拯陆被批准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同年,她在《陕西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要做一名祖国工业化的尖兵》的文章,表达了要为地质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 1955年大学毕业时,杨拯陆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她可以选择留在西安,也可以前往北京发展,但她毅然决定到新疆从事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当时新疆条件极其艰苦,同学和家人都不理解她的选择,可杨拯陆态度坚决:“祖国需要石油,新疆需要地质工作者,这就是我的使命。”她背起行囊,与十几名同学一起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抵达新疆石油管理局后,领导考虑到她是烈士遗孤,想安排她在机关工作。杨拯陆坚决拒绝:“我是党员,我不需要照顾,我要去最艰苦的野外锻炼和学习。”她主动要求分配到117地质勘探队,成为队里唯一的女队员。 在戈壁滩上,杨拯陆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专业素养。她每天顶着风沙,翻山越岭工作十几个小时,从不叫苦叫累。有一次,因路远当天无法返回驻地,她和队友只好就地找山洞住下。后来发现,这个山洞是个狼窝!为了让队友休息,她彻夜坚守,不断点燃柴草驱赶野狼。还有一次,地质队的车坏了拉不成淡水,面对游着虫子的红水,她用自己做”实验”,确认安全后才让大家饮用。 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杨拯陆很快被提拔为117队代理队长,后来正式担任队长。1958年,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她带领十几名队员,在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美丽地区,完成了1950平方公里的地质详查,由领导和专家组成的验收组评价说:“在完成任务上,106队是最好的一个先进队。” 这期间,杨拯陆与恋人谢宏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两人多次约定结婚时间,但每次都因为工作需要而推迟。目标一致,感情稳定,他们一度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因为工作需要,杨拯陆将婚期一拖再拖。谢宏虽然心有不舍,但他了解杨拯陆的性格,对她的决定表示绝对支持。 1958年9月,杨拯陆接到新的任务,要带队前往条件更加恶劣的三塘湖盆地进行石油地质普查。9月25日早晨,她像往常一样带队外出勘察,但这一去,就遭遇了狂风再也没能回来。参加营救的村民事后回忆说:那天的风来的邪乎,地里的西瓜都冻铁了,人怎么能受得了。 当天下午,杨拯陆和队员们在一处勘察点采样时突然感觉天气骤变,风刮得天昏地暗,大雨倾盆而下。不一会,雨变成了雪,狂风卷着暴雪,一场少见的寒流猛然袭来。杨拯陆和张广智在返回途中迷失了方向,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艰难前行。张广智患有关节炎,首先体力不支倒下,杨拯陆拼命想要搀扶他,可她自己也已经精疲力尽。 经过一夜的营救,终于在26日凌晨找到了杨拯陆和队员张广智的遗体。牺牲时的杨拯陆,身体朝着基地方向,十指深深插入泥土,无数砂砾嵌进双膝、钻进眼眶,怀里揣着的地质资料却完好无损。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然紧紧保护着那份珍贵的勘探资料,那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地质数据。 杨拯陆牺牲时年仅22岁,距离她计划中的婚礼只有几个月时间。杨拯陆牺牲后,矿务局党委授予她”党的优秀儿女、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坚强不屈的模范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自治区党委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未婚夫谢宏接到噩耗后悲痛欲绝,他带着杨拯陆的骨灰返回西安,将她安葬在韦曲乡杜甫祠西侧的烈士陵园内。为了完成爱人未竟的事业,谢宏强忍悲痛重新回到新疆继续地质勘探工作,多年后,在共同朋友的介绍下,谢宏与杨拯陆的姐姐相遇并结为夫妻。 1982年,为了纪念杨拯陆为地质勘探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三塘湖盆地内一处含油地质构造”拯陆背斜”。2008年11月28日,在杨拯陆烈士牺牲的地方,吐哈油田公司隆重举行杨拯陆铜像落成典礼。铜像总高度3.78米。其中,人像高2.2米,寓意杨拯陆牺牲时年仅22岁;基座高1.58米,寓意杨拯陆牺牲于195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