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阴谋。军事专家杜文龙提醒,美国这次南海坠机事件,我们不能光看热闹,看表面。不排除美国进行各种其他的侦察行动和测绘行动。这是我们必须引起警惕和关注的。 10月26日下午的南海海域,“尼米兹”号航母短短30分钟内接连摔了一架“海鹰”直升机和一架“超级 大黄蜂”战斗机,5名机组人员全被救起,可事故本身的古怪之处实在刺眼。 美军自己先抛出“燃油污染”的说法,转脸就被内部文件打脸,调度系统老化、关键部件用了非标材料的问题藏都藏不住,连专家都看得明白是人员疲劳操作、装备超负荷运转闹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解释简直把“此地无银”写在了脸上。 要知道“尼米兹”号本身就快到寿命终点,本该进博物馆的老船硬撑着在南海刷存在感,出点“意外”太正常不过,但这“意外”来得也太是时候,刚好给了美军赖在敏感海域的理由。 这套路根本不是第一次用,之前“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撞礁,好好的深海杀手撞得浑身是伤,到现在还躺在船坞里修不好,可撞礁之后美军的侦察行动反倒变本加厉。 那会儿大家才后知后觉,原来他们是对南海水下地形摸得不清不楚,连流动沙丘都能撞上,这撞礁根本就是为了搞“实地勘测”找的借口。 这次坠机不过是换了个剧本,把水下的“不小心”换成了天上的“手滑”,本质都是一回事。 美军在南海本就没闲着,2023年一年就有7872架次军机在这儿晃悠,平均每天二十多架次,说是“自由横飞”,实则天天围着中国海岸打转,每年都有上百架次逼到离领海基线不足30海里的地方。 这么高强度的折腾,装备老化、人员疲惫都是必然结果,可真要想歇着有的是办法,偏要在敏感海域凑这个热闹,说白了就是等着“出点事”。毕竟平时明目张胆搞水下测绘容易被盯上,借着捞飞机的由头用高精度声呐扫海,反倒显得“名正言顺”。 而看看他们派来的打捞队伍就露馅了,负责这事的第7舰队第75特遣部队,名义上管打捞,实则早就把“环境情报搜集”写进了任务清单。 之前捞F-35C的时候,用CURV-21遥控潜水器在三千多米深的海底折腾,说是找飞机残骸,其实顺便把那片海域的地形、水文数据摸了个遍,还美其名曰“展示对印太地区的承诺”,这丧事喜办的本事也是没谁了。 这次连摔两机,指不定又要祭出什么侦察设备,借着找黑匣子的名义,把海底地形的每一个褶皱都绘进图里,毕竟对潜艇活动来说,这些数据比黄金还金贵。 并且美军还学会了“借壳办事”,不光自己的部队上阵,还拉来私营防务承包商当幌子。之前菲律宾坠了架“空中国王”小型飞机,一查才知道是美军承包商的侦察機,上面还坐着海军陆战队的电子情报分析师。 这些改装过的民用飞机看着不起眼,收集电子信号的本事堪比专业侦察机,借着“民间身份”在南海晃悠,隐蔽性比军机强多了。 这次坠机的打捞队伍里,保不齐就混着这类“民间船只”,表面帮着捞飞机,实则拿着设备测水文,一套组合拳打得真够隐蔽。 中方表态愿意提供人道主义协助,这步棋算是点中了美军的死穴。接受协助吧,那些藏在打捞船里的侦察设备就没法藏着掖着,想偷偷测绘根本不可能;拒绝协助吧,又等于承认自己心里有鬼,那点算计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美军现在估计正左右为难,毕竟这出“坠机戏”演到这儿,收不收场都尴尬。从“康涅狄格”号撞礁到这次连摔两机,美军在南海的每一次“失手”,本质都是侦察行动的“前菜”。 他们太清楚南海的战略价值,40%的全球货物贸易从这儿过,水下更是潜艇活动的关键区域,只要能拿到这儿的地形、水文数据,就能在未来的博弈中占得先机。 所以坠机摔得越“蹊跷”,越说明背后藏着更大的图谋,那些看似忙着打捞的船只,才是真正的“主角”,这一点,不管怎么掩饰,都藏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