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公开信息写得很清楚:空间站常驻3人、交接时短时可达6人。美国航天局的数据也摆在那儿:国际空间站常态7人,航天飞机在轨期间曾上到过13人。 先把人员编制这条说透。中国空间站在2022年12月神舟十四号和十五号交接时,轨道上同时有6名航天员,站里运转平稳,任务照常推进。这说明承载6人不是问题,但平时定为3人,是为了把科研和维护的节奏压到最合适的强度,避免人多带来的调度和消耗膨胀。 顺着空间体量看差异,更好理解各自的“节拍”。国际空间站由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等多方模块拼成,压舱体积约915立方米,系统多样,接口和流程各有习惯,需要更多人盯住各自设备。中国空间站三舱构型,压舱体积约340立方米,科学柜和工作区按一套标准做到底,越是统一,越不需要大编制。 把运行画面拉近到一个节点,差别更直观。国际空间站的美俄日欧人员分别管理本方设备,很多操作要跨标准、跨流程协调,7人的常态就是为此服务。中国空间站把任务打包成清晰的工作包,三人编队就能闭环完成,交接期再加到6人,顺利完成换班和设备升级。 再看补给链路,各自的“胃口”不同。国际空间站靠多型货运飞船轮流送货,全年多次补给是常态,任务频率高、协调复杂。中国的天舟货运飞船单次可投送约6.5吨物资,并能推进剂补加,补给节奏按驻留周期定,少而稳。 把生保系统摆上台面,为什么人不必多也能把事做完就清楚了。中国空间站的空气和水资源再生率高,大幅降低外运补给的压力,三人长期驻留可按既定循环维持。人一多,消耗、维护、在轨存放空间都会上去,反而挤掉实验和升级的时间。 任务类型也决定编制。中国空间站把材料、流体、生命科学等试验柜按统一标准布局,航天员在柜内操作、地面远程控制配合,流程紧凑。国际空间站的试验来源更分散,设备形态多,操作员数量自然要厚一些。 安全规则是硬杠杠,直接限制上多少人。中国空间站的应急撤离依靠对接的神舟飞船,一艘是3个座位,两艘对接时就是6个座位,对应短时6人。国际空间站的座位数由在轨的联盟号和载人龙提供,历史上有航天飞机在场时,座位才会短期更多,这也是人数峰值的由来。 电力和热控同样是边界。国际空间站的发电阵列和散热系统服务更大的设备总量和人员规模,负载高、需求也高。中国空间站把供电和散热严格匹配实验和生活需求,三人编队对应的是稳定、可控的持续运行。 把时间线拉长看趋势,答案更稳。中国空间站已经形成“半年一班”的稳定节奏,试验、维护、升级穿插进行,三人就是最合适的常态配置。未来如果接入扩展舱段,乘员窗口可能相应扩大,但会以任务需要为先。 如果有合作项目上轨,模式也会按需求调整,但核心仍是把事做完、把站管好。人数不是面子工程,人员构成服务于设备和任务,这是各方都遵守的基本逻辑。 所以结论不复杂:中国空间站选择高密度、标准化的运行方式,三人常驻是为了把效率和稳定压到位;国际空间站人多,是由多方模块和多源任务推出来的结果。两个答案都合理,各自对应各自的场景。 把握住这一点,外界就不会把“几个人”当成输赢的标尺。能稳定把实验做深、把系统维护到位,才是轨道上最硬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