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内蒙1男生考上大学,向女老师报喜,女老师高兴的从兜里掏出20块钱,塞

余军侃武器 2025-11-05 15:34:01

1987年,内蒙1男生考上大学,向女老师报喜,女老师高兴的从兜里掏出20块钱,塞到学生手里:“拿钱买自己双棉鞋穿。”然而,26年后,男生送女老师一个礼物,她打开一看,吓得连连摆手:“这礼物,老师不能收。” 内蒙古的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一位老师用20块钱换来学生的大学梦。26年后,那学生带回的礼物,却让老师直摇头。这背后,是怎样的恩情故事?一双棉鞋,如何牵起一生回报? 上世纪80年代的内蒙古武川县,教育资源有限,农村孩子上学不容易。张秀荣是当地中学的数学老师,工资每月不到40块钱,她却把心思全扑在学生身上。陈志德是她班里的孩子,家里穷,父亲早年外出打工没了音讯,母亲拉扯五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陈志德学习刻苦,可中考前,母亲病重,他只好在家帮忙,几天没去学校。 张秀荣听说后,急了。她去陈家了解情况,看到母亲卧床不起,四个妹妹还小,家里灶台空荡荡的。她当即决定帮一把。从那以后,她每月省下工资,买米买面补贴这个家。妹妹们渐渐把她当亲人,喊她妈,她也没推辞。高考前夕,母亲不幸去世,陈志德伤心欲绝。张秀荣天天陪着他,鼓励他振作。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陈志德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这是张秀荣带的第一个大学生,她高兴坏了。 录取通知书下来那天,陈志德跑去办公室报喜。张秀荣一听,乐得合不拢嘴。她从兜里掏出20块钱,直接塞给他,说:“拿去买双棉鞋穿。”那年头,20块钱够买双结实的棉鞋,北京冬天冷,她想着孩子去外地上学,总得脚上暖和点。这钱是她省吃俭用攒的,差不多半个月工资。陈志德接过钱,眼里含泪,暗下决心,将来要报答老师。 大学四年,陈志德没松懈,拿了不少奖学金。他也没忘张秀荣,每逢过年过节,就寄点东西回去。毕业后,他留在内蒙古工作,从基层干起,一步步往上走。娶媳妇,生孩子,日子稳当了,可他总惦记老师的生活。张秀荣退休后,还住在县城一间小屋里,条件一般。她从来不抱怨,只跟学生说好的,不提难处。   2013年,张秀荣60岁生日,学生们聚会庆祝。陈志德早早准备了礼物,一套县城里的新房子,80平,带电梯的那种。他把钥匙和房产证递过去,说这是报恩。张秀荣一看,吓一跳,连忙摆手:“这礼物,老师不能收。”她觉得当年那点帮助,是老师的本分,哪能要这么大回报。陈志德坚持,说没有老师,就没有他的今天。学生们也劝,她才勉强收下。从此,两人关系更近了,像母子一样。 回过头看,1987年的那20块钱,不只是买鞋那么简单。它是张秀荣对学生的信任,是对未来的投资。陈志德考上大学后,脚踩棉鞋,坐上火车,开启新生活。那鞋子虽小,却暖了心。26年后,他送的房子,也不是随意之举,而是对恩情的郑重回应。这样的循环,在我们中国大地,到处可见。贫困生通过教育翻身,老师们乐于奉献,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0 阅读:0
余军侃武器

余军侃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